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方案试题 > 2014年高考历史学注意问题2

2014年高考历史学注意问题2

2014年05月29日 10:44:44 访问量:42233

1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届高考历史学科备考通讯(2014年第5期)

(2014年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应注意的问题)    丁茂文 主编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届高考

历史学科备考通讯

(2014年第5期)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主编  2014527日 

 

2014高考备考历史学科应注意的问题

湖北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现将搜集到的有关2014年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印发给你们,仅供你们参考。

备考的关键不全在信息而在培养能力。也可能这些信息全无用,望各位老师理性分析,绝不可盲从。希望以后各位多与我交流信息、交换试题。

              祝各位2014年高考考出好成绩!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教育局大楼303室(赤壁大道83

编码438000

电话0713-8380213()  138****8256(手机)

dingmao****@163.com

第五期为试题集锦,包含三块内容:

历史第40题、第41题、选修改革题

 

一 、历史第40题

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编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划分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7分)

答案

(1)等级的标准:政治标准。阶级的标准:经济标准。(2分)原因: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等级秩序无法继续维持: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新的阶级形成;“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6分)

(2)民国时期: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加快;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兴起。(6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确立;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分)

(3)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2)存在社会分层就是承认社会不平等。(2分)政治原因造成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表现,因此人们不能容忍不公正的制度带来的不平等。(2分)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习(1分)

2(25)土地是所有财富之母,是一切物体的承载者,是建设和发展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社会有过三次大的农地变革。第一次变革是战国初秦国商鞅主持的“废井田、开阡陌”。要旨是打破原有贵族领主世袭的“井田制”,“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新开垦的土地归垦者所有,公平征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次农地变革取得很大成功:“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为秦国.富国强兵、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孟令伟《中国土地所有权问题系列探讨》

    材料二 孙中山看到中国社会不断上演土地兼并的惨剧,以及欧美发达国家个人资本过度膨胀、“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的状况,创造性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接受了中国古代“均贫富”和“井田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从孙中山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他说,“说到民生主义的事实,最要紧的是均贫富”;“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井田制的道理和平均地权的用意是一样的”,平均地权“即井田之遗意也”,因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从土地政策上看,孙中山称得上是太平天国运动卓越的承继者。国民党“一大”以后,孙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孙中山晚年把它作为实现“平均地权”的口号,但是他毕其生命,终未能实现。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有过两次成功的农地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20世纪50年代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实质是将集体所有的农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形成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两权分离的农地格局。这次农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迄今为止长达近30年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农地承包没有触动集体所有权,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的权利残缺不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来越突出。

    ——摘编自孟令伟《中国土地所有权问题系列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土地产权改革的成功对秦国发展的意义。(6)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提出土地思想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称得上是太平天国运动卓越的承继者”这一观点。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愿景是怎样在中国成为现实的?(12分)

(3)简述20世纪70年代农村变革成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次土地制度变革有着怎样的局限。(7分)

答案

(1)先决条件: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奠基;欧洲未遭到外敌入侵;殖民扩张积累了资本;思想活跃;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大;个人作用突出。(6分,答出3点即可)表现:英两战争;英荷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答出3点即可得3分)

(2)垄断组织。(3分)区别:l7世纪的公司为政府特许的殖民机构,l9世纪末的垄断组织是企业自由竞争的结果;17世纪的公司以血腥和暴力的殖民掠夺为主要敛财手段,l9世纪末的垄断组织以发展制造业为主;l7世纪的公司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l9世纪末的垄断组织向外输出了资本。(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3)开放并积极融入世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搞好科技自主创新;健全民主法制。(答出3点即可得3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l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科文化事业等。(6分)

3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3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8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4

答案

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6分)

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4分)

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3分)

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2分)

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2分)

  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4分)

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4)(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4. ( 2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 …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 … … 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 … … 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 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 … … 美国官印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l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邱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邱”。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15分)

答案

1) 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4分)

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6分)

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6分)

异: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4分)

认识:实行官邸制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促成廉洁之风。(5分)

5.25分)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4分)

材料二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三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4) 材料二、三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1) 说明理由。(4)

材料四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2分)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2分)

4)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对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

1)原因: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蓝图:反对君主专制,主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等。(4分)
  (2)原因: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冲击,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4) 材料三张荫桓的说法正确。(1)  理由: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4)
  (3)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
  (4)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4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6.(25分)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统治者以“息讼”、“无讼”为理想追求。孔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为中国士大夫的行为准则。老百姓也对息讼广泛的认同,存在“厌讼”心理。

    材料二  宋代以来,江南出现“好讼”之风,明清更甚,“徽州健讼之风甲于皖省”。商人成了“诉讼”的主要群体。

  材料三  “讼师”,是指中国古代专门以替人词讼、叫人打官司为业的人,学界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由于讼师的发展必定会动摇专制统治的根基,限制和打击讼师就成为统治者的当然选择。统治者从未承认过讼师的合法地位,讼师始终发展不成律师。

    近代律师制度萌芽于古希腊,初步形成于古罗马.成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中国近代律师制度自西方“移植”而来,l906年清政府公布实施《律师暂行章程》,初步确立了中国律师制度。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实施的《律师暂行章程》,中国律师制度正式确立。

    (1)材料一中,统治者、士大夫、老百姓为什么都认同息讼无讼?结合史实分析宋代以来民俗世风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律师制度在西方形成的条件。中国近代移植西方律师制度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外力逼迫的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分)

答案

(1)原因:对于统治者来说,“息讼”、“无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士大夫信奉儒家思想,重义轻利,以“和为贵”;农业社会和宗法关系使老百姓个体意识、私有财产观念淡薄,人治社会法律稳定性差,官员腐败,诉讼成本高。(6分,言之成理即可)关系:宋代以来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民事诉讼日多;社会各阶层个体意识与私有财产观念的觉醒。(4分)

(2)条件:①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②思想条件:崇尚法治的文化传统,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③政治条件: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④“法学”和作为一个阶层的“法律家”群体形成。(8分)

观点一:自身发展的需要。(1分)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保护华商经济利益;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西方法律观念的传播。中国人民人权意识的觉醒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观点二:外力逼迫的结果。(1分)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为维护扩大其经济利益,逼迫清政府修改律法;“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清政府要收回主权,就只好修改律法;中西法律观念严重对立。(6分,言之成理即可)

7.(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适应对外经济贸易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的转移,从陆路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的转移,唐朝除原有接待外来人士的鸿胪寺,还设立了管理边境贸易事务的互市监,中央和地方官府还采取一些变通的措施,鼓励外籍商人在边境地区进行民间自由贸易。并设立了管理沿海贸易的市舶司等机构.以适应海陆贸易的发展。其次是对外籍商人在政治、经济上实行多种优待政策。

   ——摘自宁欣《唐代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

    材料二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就古代东亚历史来看,各国经济联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联系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各国走到一起。……到l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陈奉林《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近期出访中亚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期间,“丝绸之路”一词被多次提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丝绸之路”的复兴.已经有了更高的层次,也得到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中亚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二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多边机制的建立与推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方的贷款很多用于改善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各国意识到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才能有效抵御风险,扩大了对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贸易的特点。简述唐代对外贸易兴盛的历史条件以及对现代的启示。依据材料二分析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根本原因和近代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的主要原因。(1 5)

     (2)依据材料三概述丝绸之路复兴的可能性。谈谈你对复兴丝绸之路的认识。(10)

答案

(1)特点:政府重视,有专设管理外贸和接待外来人士的机构,政策优惠;范围扩大,重心转移。(2分)条件:社会经济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航海业的进步;政府政策的开放。(3分)启示:只有全面而持久的开放,才是国家繁荣和民族发展的正确道路。(2分)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根本原因: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先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分)走向解体的主要原因:中国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丧失吸引力;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扩张政策的冲击。(6分)

(2)可能性: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对中亚地区影响的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6分)认识:用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实现“丝绸之路”的伟大复兴,将造福沿途各国人民,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2分)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2分)

8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壁画宁城图表明……按功能划定区域,“市”有市墙环绕,与居民集居的“里”截然分开;官府与居民区更不相连。……河北地区的郡县城市以邯郸、涿、蓟等名都大邑为联结点,将自身纳入汉代的三级城市体系中,发挥着帝国中央政府地方统治据点的作用。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地理分布和区域数量,奠定了后代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城市分布南密北疏的格局至今未变……汉初刘邦过曲逆城时曾慨叹:“壮哉县,吾行天下多矣,惟见洛阳与是而。”《盐铁论·通有篇》言及天下名城十二,河北占其三:“燕之涿、蓟,赵之邯郸,……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它们作为区域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代表着地方社会经济的最高水平,带动着周边地区的发展。

    ——《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太平广记》卷280((刘景复》条载苏州有金银行,金银行有同行的组织领导者“行首”,“行首”之下有“行徒”。每到春季,行首即“纠合其徒,以绡画美人”,献于吴泰伯庙。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大酒巷》条载:“大酒巷,旧名黄土曲,唐时有富人修弟其间,植花睿池,建水槛风亭,酿美酒以延宾旅,其酒价颇高,故号大酒巷。”

    白居易有诗称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刘禹锡则在《采菱行》中写道(苏州)“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唐代经济研究三题》之二《唐后期苏州城市人口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河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影响。(14分)

(2)与汉代相比,唐代城市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试根据材料二说明其突出表现。(6分)

答案

(1)特点:以名都大邑为联结点,形成三级城市发展体系;各城市内按功能划定工作或生活区域,并且严格限定;各城市主要是区域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军事重镇;城市分布出现南密北疏的格局;经济繁荣,部分城市“富冠海内”。(10分)

    社会影响:各城市代表着地方社会经济的最高水平,带动着周边地区的发展;各城市彰显政治管理功能,便利了汉朝的中央集权。(4分)

  (2)突出表现:专业化市场发展迅速,如苏州金银行;街巷内手工作坊规模大,作坊主实力雄厚,如苏州大酒巷;部分城市从商者人数众多,交易数量大且范围广。(6分)

10.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高中试卷网 ****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

材料四  据谭其骧、邹逸麟的研究,秦汉实关中时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5.7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1.3次。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牧,河水每百年决溢为10.3次。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375次……

——张子珩《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4)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11分)

答案

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2分)  2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8分)

原因: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4分)

(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2分)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养牛成本提高,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土地过度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6分)在封建社会某些特定条件下,人口的增长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表象;人口的骤增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应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用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分)

11.(26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10分)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 王家范等 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 著《法国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8分)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8分)

答案

1)因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佛教兴盛(或科举制度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纸张的大量生产(或楷书的成熟)。(6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得6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4分)

2)不同点:《四库全书》整理和保存了传统文化,同时也禁锢了思想;《百科全书》广泛传播先进知识,促进思想解放。(8分)

3)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4分)

认识:这一变化始终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 “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l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型官员。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它表现为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l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l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别花费500镑和1 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波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l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l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民国时期,现代的丈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赃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者其他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进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会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

    ——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7分)

答案

(1)特点:皇帝重视文人;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进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8分,答出再中4点即)

(2)原因: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封建特权色彩浓厚;官僚体系紊乱,腐败现象严重,办事效率低下;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启蒙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影响。(10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

(3)进步性: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考试秩序;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7分,答出其中1点3分,2点5分,3点7分)

13.18分)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一种证明国家领土范围的工具开始备受重视,这一时期的英、法、俄、西班牙等国都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绘制了自己的地图。……远在东方的清王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已运用西方耶稣会士传入的近代制图学新方法绘制帝国地图,乃已告竣,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测绘地图热潮的时代背景。(4分)

材料二  利玛窦将经纬度制图法传人中国以后,未立即改变传统的画方之法绘制地图。康熙帝发现原有的地图时常出现模糊不清、测绘有误的情况,感到“疆域错纷”的问题需要解决,决定进行全国范围的实地测量,以绘制新的全国地图。这次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参加人员中有杜德美等11名传教士,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完成了全国性测绘,当时西藏处于战乱之中,只测量了从拉萨到恒河发源处一段距离。最后由杜德美等主持在1718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六十年本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较详。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时期我国地图测绘技术、成果的新发展.(4)

(3)并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全国性地图测绘得以完成的原因。(4分)

材料三  1930 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3海里的原则,以便于他们的军舰和商船在海上自由游弋;大多数国家主张有较宽的领海。1960 年第二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长海里的领海宽度,保护近海资源、本国安全。苏联因为冷战的目的希望与发展中国家采取共同立场,建议各国有权建立 12海里的领海。美英等国认为,领海宽度的扩大将破坏海洋自由原则。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召开,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美英等海洋大国不得不接受12海里的领海宽度。                            ——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英等海洋强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长期坚持已见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在领海宽度问题上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

   1)①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②地图测绘技术(制图学新方法、经纬度制图法)的发展。(4分)

2)新发展:近代测绘制图技术应用;完成了全国地图测绘,并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了西藏、蒙古以西地区的详细测绘;

3)原因:清朝重视用地图来表明疆域范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4分)

4)目的:行使海上霸权;(2分)

原因: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崛起;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获得了苏联的支持。(4分)

15.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主要目的。(1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13分)

答案

1)条件:“经世致用之学”的产生;八股科举束缚思想;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的强化。(6分)

核心:初步的反专制的民主与民权思想。(2分)

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如果学生回答“资本主义”的某个层面,1分)。(4分,如果学生从“现代化”的角度作答1分)

2)观点: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一次文化启蒙,后期是一场政治运动;政治运动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义阻碍思想自由。(6分)

变化:由强调思想解放到把思想解放与民族救亡有机结合。(3分,未说明“变化”的2分)

影响: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4分)

16.(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有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2)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9分)简述城市化发展缓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

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3)概括材料三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4分)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区域|年份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2)

答案

1)原因: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4分)

2)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沿海城市化发展较快: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开放;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包括官僚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工业化、近代化的努力;交通便利,文化较发达。(5分)

内地城市化发展缓慢:军阀割据或战争;自然经济解体缓慢,工业化程度很低。(4分)

影响:城市化发展整体慢,影响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导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分,)城市无产阶级队伍不够强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获得成功。(2分,)

3)降低生活品必需品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4分)

4)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国、德国迅速崛起;(2分)美德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积极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推动生产力发展。(2分)

17.25分)

材料一 “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两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从发展形态的角度讲,汉唐时期主要属于‘内聚型’城市化,宋元时期转变为‘城乡并举型’城市化,明清时期表现为‘市镇主导型’城市化,到近代逐渐走向‘城市主导型’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材料二 “汉唐时期的内聚型城市化是由早期郡县城市的特性所决定的,其特点是城市凭借着政治强力,确立起社会中心的地位。城市化现象以城市为中心向内收缩,形成一个个封闭的社会圈。整个社会都围绕城市运行,为城市服务。”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迈进城市化门槛的国家,也是‘城市病’的首发国家,曾被称为欧洲的‘脏孩子’。伦敦1545年只有8万人口,1700年增至67万,超过巴黎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到19世纪晚期,英国已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随着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短缺、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景观丑陋等“城市病”也初露端倪。由于英国城市化无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政府未对城市的盲目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使得‘城市病’愈演愈烈,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

“英国政府痛定思痛,1948年制定了《公共健康法》,1956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之后更通过一系列法案来严厉追剿空气污染、建立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城市规划法》,提出建立‘花园城市’,较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 ”

材料四 “ 20世纪60年代后,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城市相继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大量人口急速涌入大城市。中国2009年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17.4%提高到46.6%,平均每年增加近一个百分点,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18座。” 

——以上均来自《欧中城市携手实现华丽转身》《国际金融报》( 20101014 06 版)

“有亚行与众多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13115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在中国划分最恰当的时间是什么?四个形态的城市化从工商角度看各具怎样的特点?(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西方中世纪城市的政治地位,并说明理由。(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材料二的信息,说明英国“城市病”严重的原因,你如何客观看待这一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8分)

4)从材料四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6分)

答案

1)唐宋为界。封闭性、开放性、专业性、机器化(工业部门集中;集中在沿海、沿江交通便利地区等)(5分)

2)西方:政治地位低。受到教会力量的控制,天主教会的权威高于世俗权利。

中国:政治地位高。往往以国都为中心发展成为城市。(6分)

3)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与蒸汽机、煤炭的大量使用造成污染;自由化竞争思想盛行;人口快速集中形成城市人口的密集化等。

任何新事物都有利弊的两个方面,发展中的保护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是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关键。(8分)

4)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城市化的步伐过快;城市人口密集度高,污染严重。(2分)

面对:完善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经济生产部门;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4分)

18.25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中世纪欧洲和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7分)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年代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80

939

50.2

28.2

1920

2722

105.7

51.2

1960

18088

178.5

64.7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美国城市化发展增幅最大的是哪一个时期?为什么?(8分)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的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与美国相比,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存在着怎样的问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为加快城市化建设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10分)

答案

1)(7分)

影响欧洲因素:欧洲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商业对城市的影响较大。(3分)  

  影响中国因素: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的保护;政府行政控制较强;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政策。(4分)

2)(8分)

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19世纪)(2分)    

原因:工业革命发展、新型交通工具改进、内战结束加速人口的流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3)(10分)

发展原因:西方列强入侵促使我国开放通商口岸;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4分)    存在问题:美国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中国近代城市化则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2分)

发展战略:①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2分)    ②2012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2分)

19.(25分)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2分)

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

企  业

创办人

时间

地点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1861

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5

上海

民用工业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1878

唐山开平镇

汉阳铁厂

张之洞

1890

汉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4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相对于英国而言有那些不利条件。(9分)

答案

    1)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12分)

   4)差异: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4分)(如写英国从事机器发明主要是工人、技师等,洋务运动期间已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酌情给分。)

不利条件:没有改变中国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等也可);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失去海外市场;战争的破坏;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低等。((9分)

格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2分)

20(25)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然要关注环境治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原本洪水泛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增加迅速,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大开发。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促使要增加更多的耕田,而开发过程中,却并没有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经验,过程中却充满了原始的粗放的垦殖方式,和以林木砍伐、加工业为主体的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素有鱼米之乡所称的洞庭湖平原,在人口压力下对粮食的需求逐渐增加,并且在政府鼓励、米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乱围滥垦,最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美国南部大平原的荒漠化是一场典型的人为灾难。从一战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南部大平原所谓的“大垦荒”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生态平衡已经濒临崩溃,出现了骇人听闻的“黑色尘暴”。这也对美国的政治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联邦政府介入了传统上属于州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领域,在经济调控、社会赈济方面承担主要责任。……30年代中期,罗斯福总统开始美国对荒漠化的系统综合防治,探索利用大平原水土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最佳途径,……据此对大平原进行分区规划。植树造林是美国治理大平原荒漠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联邦政府于1933年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同时,联邦政府还收回或收购了不宜耕种的土地。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泰勒放牧法》。依据该法,还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被永久搁置起来,禁止拓殖。只能用于放牧,而且要接受内政部的监管。观念层面也在改变,施政者认为尘暴重灾区的出现,根源是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财富可以无限累积、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根深蒂固的错误信念。而尘暴重灾区的出现,对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1)请根据材料一,归纳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6)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平原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联邦政府的对策有哪些?(14分)

(3)请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及美国治理工作对我们当前环境治理有什么样的启示?(5分)

答案

(1)环境恶化的原因:明清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落后的耕作技术;缺乏政府的正确引导。(答出3点6分)

(2)荒漠化的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的广泛使用;人口的增加加剧了粮食供给矛盾;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念的盛行;南方平原生态环境脆弱。(答出3点6分)对策:技术层面寻求资源利用的最佳途径;植树造林;政策上颁布法律限制生产,保护土地;观念层面上强调加强干预和公共福利。(8分)

(3)启示:必须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发展农田水利,推动技术革新;广泛推行环境教育;控制人口增长;荒漠化治理与脱贫致富有效结合;调动当地人民的积极性。(5分)

21.(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00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北京的皇宫,但是基督教传教士只有在学习儒术的端庄外表举止后才能与宫廷学者来往。……当帝国在海外威力强大,国内一派太平、富庶、风调雨顺、人的举止端庄优雅、按照儒家学说的原则组织社会、礼遏那些皓首穷经的人——当所有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时,为什么还需要人更多地注意外国呢?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材料二  晚清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认知的变化

时间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光绪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摘编自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材料三 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成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

    ——摘编自叶青《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简述晚清时期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认知先后引发了哪些改革运动?这些运动表明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与材料一中的态度相比)有何变化?(10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期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哪种倾向?作者是如何评价这种倾向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10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概括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8分)

答案

(1)态度:轻视。(2分)原因:当时中国国力相对强大;政局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儒学影响深远;科举制度完善。(6分,任答3点即可)

(2)发展:咸(丰)同(治)时代认为西方器物(或军事与交通)比中国先进,光绪时代认识到西方在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产技术等方面都领先中国。(4分)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4分)变化:重视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2分)

(3)倾向:全盘西化(或全面宣传西方文化)。(2分)评价:作者反对这种倾向,(1分)他认为这样会导致中国社会殖民地化加剧(或“导致中国沦为西方的文化殖民地”“导致中国丧失民族精神”等)。(2分)看法: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理由:作者认识到这种倾向是对中西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全面肯定,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2分)但是,作者没有认识到这种倾向在民国初期起到了动摇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促进民众觉醒等积极作用。(2分)

(4)因素: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剧;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认识逐渐深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寻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民族工业发展;西方文化发展与传播。(6分,任答3点即可)作用:推动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2.(32分)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8月)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外交成就。(6分)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变化轨迹。(4分)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答案

1)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到近代的世界观。(2分,答出其中点即可。)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6分,每点2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2分)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外交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和邦交正常化。(6分)

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4)轨迹:近代: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俄为师;(2分)

现代:从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到走向对外开放再到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2分。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分层次评分,每个要点2分,仅从一个角度回答不超过2分;从两个以上的角度回答可得4分)

角度1世界观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如:世界观的变化是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变化的反映;世界观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的;

角度2世界观变化的特点。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

角度3世界观变化带来的影响。如: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有利于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23.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宋代史书记载: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代代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像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可谓数不胜数。我国历史上一些手工业技术失传的原因,其一是工匠还没有来得及传授技术便因身体等变故而使技术中断,其二是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超的技术对未成年女子是保密的,主要害怕一旦女子外嫁后技术会外传,从而对本家庭造成一定的竞争,当然还有的工匠家因没有符合传授家传技术的男性人选而导致技术失传。

材料二 1808年纽约州议会以保护富尔顿的汽船专利为由,授予汽船的投资商利文斯顿和发明者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30年的汽船航行垄断权。这引起其他州报复性的仿效,汽船航运垄断在沿海和沿河(密西西比河)各州形成敌对的气氛,各州各自为政,相互报复,不允许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迫于压力,1815年奥格登(新泽西州州长)从利文斯顿那里买下了从伊丽莎白城到纽约航线为期的10年垄断经营权,而汤姆斯吉本斯(一位年轻的船主)也因经营这条航道的航运业务而违反了奥格登的特许权,被法院判侵权。……吉本斯最后上诉到了联邦最高法院。1824年2月4日,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判决结论是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因此无效。从此水域开放,航线增多,航运业繁荣。马歇尔(首席大法官)借机阐明了宪法中的最高条款:“纽约州的法律必须服从国会的法律……在任何情况下,国会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

——摘编自《吉本斯诉奥格登案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发明者专利权保护方面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7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马歇尔的司法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判决结果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在专利保护方式和目的方面有何差异。(8分)
答案

1)特点:家庭内部传承技术工艺,具有保守性、独占性;传男不传女;易失传。(3分)原因:落后的宗法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维护家族的稳定及经济利益。(4,任两点4分)  
   (2)司法理念:维护联邦国家主权。(2分)影响:经济:各州水域开放,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促进美国航运业发展;政治:促进了美国的法制化建设;加强了最高法院权威;强化了联邦政府权力。(8分)

3)保护方式:中国以家庭秘方、单子继承模式保护;西方通过立法手段保护。(4分)目的:中国,保持个人竞争优势;西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2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答案

1)特点: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中欧贸易由间接贸易变为直接贸易;贸易商品以丝绸、茶叶、陶瓷为主,技术先进;主要商路由陆路为主变为海路为主;国家管理加强,官商占主导地位;外交与外贸相结合。(10分)

2)变化:贸易主权沦丧;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海禁政策被打破;外贸管理逐渐近代化;贸易思想转变,由抑商变为护商。(12分)

启示:应有开放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要注重科技创新。(言之有理即可,3分)

25.(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6分)

答案

1)不知道军事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2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料;(3分)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害。(3分)

2)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洋务运动。(2分)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4分)

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如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4分)

4)从自信从容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4分)拓宽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任意一点2分)

26.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主要内容

 

事件或条约

主要内容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百年外交变化趋势,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主要原因(9)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家的对策(10)

答案

1)变化趋势;1919年之前,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 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19499月,针对不同条约、不同国家制定了不同的收回权益对策。(6)如按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分别概述,可酌情给分。)
    主要原因1919年之前,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对外战争失败。  1919年以后,民族意识觉醒,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中国在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  1949年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形势。(9分)

   (2)对策: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废除美国对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利。

根据不同条约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体现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坚持外交原则,使中国完全挣脱不平等条约束缚,彻底结束近代百年屈辱;实行灵活外交,利于新中国冲破美国外交孤立,保护革命胜利成果,为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条件10分)

27.(25 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论及中国如何摆脱挨打局面时指出:“臣闻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主张。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民族复兴起到什么作用?(9 分)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兴起。1938 年春夏之交,从苏联回国的蒋廷黻(1895—1965)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撰成《中国近代史》一书,他说:“只要我们谨守中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教育家蒋梦麟(1886—1964)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阐述其民族复兴思想。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他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

2)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实现民族复兴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兴起的原因和抗战胜利对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10 分)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6分)

答案

1)基本主张:发展民生。(2分)

    措施:兴办民用工业(3分)

作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增强了国家实力。(4分)

2)途径:实践三民主义;弘扬民族文化;发展近代科学;(任意两点给2分)

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人民对民族与国家出路的长期思考;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学说和建国方略中阐发的民族复兴思想,奠定了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的重要思想基础;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政治思想舞台上各种党派对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一致的认同。(任意两点给4分)

贡献:捍卫了民族尊严,取得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壮大了中国革命力量,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意两点给4分)

3)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独立重任,为民族复兴扫除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铺设了康庄大道。(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l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l500年前后,各种族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l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24年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关税平等

1825年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849年

英国废除《航海条约》,并完全征服印度

拿破仑三世时期

法国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1860年

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材料三  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l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才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

——摘编自《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l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l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形成世界市场的主要条件。(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最惠国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变异? (4分)结合l9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关系中的相关史实,从经济角度说明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6分)

答案

(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殖民制度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轨迹,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兴起。(6分,任答3点即可)

    (2)特征: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附庸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实行自由贸易,取消贸易壁垒的国际经济交流准则基本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熟。(4分)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殖民扩张的加剧,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6分)

  (3)变异: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对非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歧视性。(4分)史实:鸦片战争后英国在中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2分)影响: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另一方面,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促使自然经济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4分,言之有理即可)

29.26分)17-19世纪对英国来说至关重要,这几百年间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让其成为世界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

                                                         ——《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作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例如……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88年前后英国最大的历史变化是什么?从政治史角度分析“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的含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期是哪些“有利力量”结合起来促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10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存在哪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欧洲思想和文化领域有何反映?(8分)

答案

11688年之前,国王权力“君权神授”,1688年之后,国王权力来自议会。(2分)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6分)

2)主要观点:工业革命是当时各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4分)a、社会、市场的需要;b、海外殖民提供了资金、扩大了海外市场;c、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d、手工工厂的发展;e、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f、大批发明家的涌现。(6分)

3)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工人极端贫困;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矛盾激化等。(4分,至少四点)反映:在思想领域出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文学领域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等;(4分)

30.(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技术革新向前推动了这个进程,使得浩如烟海的信息、图像、钱币、股票和其他可通过数字转换的东西得以即时传递。……许多具有全球化经济特色的交易逃避了各国政府的控制,或者只受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既然国界对一些大公司的交易和许多支撑全球经济的金融过程越来越无关紧要,那么人们关注的重点就会从国家间关系转向全球关系。

——克罗卡特《反美主义与全球秩序》

材料三  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入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而事实也证明国家对迅猛的全球化进程,并没有茫然无措,相反,正在积极地调整既有的决策方式、政策选择以及行为轨迹。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4分)

2)国内外学术界关于 “经济全球化中民族国家的处境”问题多有争论。请以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4分)

3)对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职能”这一话题,材料三的观点更容易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共鸣。试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

1)(4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促进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提供联结纽带;殖民扩张等,推动世界市场形成。(4分,答出2点即可)

2)(4分)史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2分)

说明:这些超国家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整合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促使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民族国家的功能相对衰退。(2分)

3)(10分)评分标准:采点评分与分层评分相结合。

①观点恰当得2分。②论证过程得6分;有论证过程文字得2分;基本合理得4分;论证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不拘泥于答案。③结论得当得2分。

实例:

观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没有弱化民族国家的职能。

论证: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民族国家仍然是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推动者,例如中国在1992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合和发展;经济全球化面临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能源危机等问题,也需要各国政府加强合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面临更多威胁,发展中国家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体制和技术创新,完善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结论: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投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也要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31(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农村工业古已有之,到l5、16世纪,工业在农村经济中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7世纪时英国和中国的农村工业都已超越了只为地方市场提供产品的阶段,而为区间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在16、17世纪,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呢绒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到17世纪晚期中国东南地区的纺织品也被纳入广阔的市场体系。苏州吴江“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农村工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英国乡村毛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中国东南地区与农村工业相辅相成的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也很惊人。丝织业带动了桑蚕业的发展,某些地区的桑树种植面积远远超过稻米种植面积。在英国,所有的农村工业区都出现了一些新兴工商业城镇,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在中国,从明代中期开始,工商业市镇的勃兴也成为经济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江南地区形成了比较密集的市镇网络。

——摘自高寿仙《中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的生产力并非保守落后、一成不变……逐渐习惯于商品货币关系,成为商品生产者的农民对新工具、新技术以至新的商品品种都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这一方面,农村工业比封建社会中的城市作坊手工业更具进步性。……农村工业中很少有防止技术外传这些限制。农村工业生产中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效率较高的工具,如铁轮织布机、轧花机、弹花机,就其工作原理来说,已经可以说是用人工作动力的机器。……农村工业自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把农民引入资本主义关系之中,变自给自足的小农为商品生产者,并使农村中出现了最初的企业家。

    ——摘编自史建云《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英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异同。(14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的主要变化,并谈谈你对农村工业发展的认识。(11分)

答案

(1)相同点:都面向市场进行生产;都推动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都促进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6分)不同点:中国明清时期的农村工业并没有推动近代城市化发展,英国的农村工业最终使许多城镇发展成为近代城市;中国明清农村工业的发展没能促进生产技术的根本性革新,英国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8分)

(2)变化:注重技术革新;具有开放性;注重引进机器提高效率;推动了农村企业家的产生。(8分)认识:技术进步是工业发展的保证;工业发展离不开市场;农村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新。(言之有理即可,3分)

32.(20分)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6分)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8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的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2)经济 生产力极大提高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主义诞生;开创无产资级革命新时代文化 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 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生态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赞成主要是西方腾飞。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赞成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依然故我。

3325分)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明家、机械师和制造商伊莱·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迅速改变了南方的经济模式,他推行的可替换部件极大促进了北方工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生的美国严重缺乏开发建设的劳动力。英国一方面继续向美国大量倾销工业品,一方面实行经济封锁,限制其对欧洲的贸易,致使历经战争创伤的美国雪上加霜。原本为欧洲国家生产的经济作物在国内没有销路,为欧洲市场提供原料和成品的制造业没有了进出口。美国工农业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与萧条。

棉纺织业革命使英国对棉花的需求迅速增长,然而英国并不生产棉花……大量吞食原棉的新机器创造了美国人所寻求的商业机会,他们从英国对棉花的巨大需求中看到了希望。

梗阻南方植棉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棉籽难以剥离。气候条件限制南方只能种植“高地棉”而不是“海岛棉”。……“高地棉”纤维短,棉籽与棉绒连接紧密,欧洲轧棉机无法使之分离。1792年,南方产棉200万磅,但由于无法清除棉籽,绝大部分都未能出售。

惠特尼设计的机器构造简单但构思精巧效率高。棉花是一种“最适宜于奴隶劳动的一项农产品”……棉花种植的“西进”还使美国人口西移,对于西南部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为东北部地区的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王寅《伊莱·惠特尼与他的发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轧棉机诞生的背景和影响。14分)

材料二 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伊莱·惠特尼对美国社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大量生产替换零件的概念”,称这“比他发明轧棉机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发明轧棉机的技术只限于单项产品”。

对于当时严重缺乏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的美国而言,“标准化”生产理念极大地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钟表、金属器具、缝纫机等多部件产品的制造业主竞相采用惠特尼的方法。他的生产理念满足了美国劳动力严重缺乏、工业急需大发展的严峻形势。新的思想闸门一旦打开,所产生的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在美国工业的初始阶段,伊莱·惠特尼和他的同时代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在他们的基础上前进,进一步发明制造了大量实用的新机器。至1900年,美国人“到达了技术世界的希望之乡”,美国经济走到了世界前列。

                                                ——王寅《伊莱·惠特尼与他的发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美国人提出了什么生产理念?它对美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1分)

答案

1)背景:劳动力的严重缺乏;美国的经济作物失去了国内市场;进出口受到打击,美国工农业萧条;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大量棉花;欧洲轧棉机性能差;人工分离棉籽成本高,影响了棉花的销售。(8分)

影响:使高地棉在美国的大规模种植和出口成为可能;获得了市场的美国南方经济很快地复苏和发展;美国南方的奴隶制迅速发展;加速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北方工业革命的开展。(6分)

2)理念:“标准化”生产。(3分)

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制造业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满足了美国劳动力严重缺乏,工业急需大发展的需求;推动了发明创新,促进了一系列新机器的出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使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跃升为世界首位和资本主义经济霸主。(每点2分,共8分)

34.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后的世界

 

 

高考资源网(****),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材料一,1500年—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进程被划分为四个阶段,请根据上述前两阶段对时代特征总结的标题写出最典型的史实各—则。(4分)结合所学知识,参照前两阶段的标题模式为第三与第四阶段设计最适合的标题。(4分)

材料二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

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

1840-1860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

1895-1900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4分)

答案

1)史实:第一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写民族国家的形成亦可)(2分)

第二阶段:启蒙运动(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2分)(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皆错,因为时间对应不对)

标题:第三阶段:蒸汽时代的来临(工业革命的开展或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分)

第四阶段:世界体系的确立(或整体世界的形成、欧洲中心的确立、殖民体系的确立、世界市场的确立)(2分)

2)趋势:从拒绝到接受(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2分)学习的人由少到多;(2分)对西学的认识由浅到深。(2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外因:世界联系加强,中外交流加强;列强侵略加剧;西方近代文明先进。(任24分)

35.23分)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 《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阶段

英格兰/尼德兰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

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

1500—1549

1550—1599

1600—1649

1650—1699

1700—1749

1750—1799

1800—1820

7.4

7.3

6.7

9.3

——

10.1

11.1

6.7

——

——

6.2

6.3

7.0

6.2

4.0

4.4

4.5

4.1

4.1

5.1

5.4

3.9

4.3

4.0

3.8

3.5

4.7

——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8分)?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2分);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分)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2分),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2分)。原因:和西方自由放任导致经济大危机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高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2分)

2)指人民公社体制。(2分)举例: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2分);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2分)促进:农民的自发改革得到中央的肯定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扩展,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又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分)。

3)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1分)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或圈地运动,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1分)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相对比较先进的国家。(1分)

 

二、历史第41题

1.(12分)观察、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与雅典学院(柏拉图创办的自由讲学机构)的创办几乎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学术机构,叫稷下学宫。稷下是齐国都城一座城门的名字,究竟是南门还是西南门,有待继续考证。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虽然相隔万里,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地名命名,创办时间接近,运行方式也相差无几。”

                                                         ——余秋雨

 

 

 

 

 

 

 

 

 

 

 

综合图文材料信息提炼主题,结合两幅作品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说明图片中学习机制的特点和功能。(要求: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

主题:学术发展,思想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方(3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社会历史背景:旧的社会权力结构逐渐松动(或旧的社会制度逐步瓦解),新的政治力量正在上升(雅典民主政治;中国封建地主势力等);思想界挣脱蒙昧束缚、权力的压抑;用理性自由地重新思考自然、社会、自身。(3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特点:学派林立;开放,言论自由;多元思想交流辩论;思想独立;人格平等;尊重学术等(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分)

功能:既是智库,又是学堂,还是一个交流思想文化的场所;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推动了智慧型学者的涌现;在思想上的对抗或平衡,为变革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柱;多元思维方式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东西方思想文明的(3分)(答出任意两点,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能够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

 

 

 

 

 

 

 

图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一:

信息: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或三权分立;或分权),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或牵制和监督;或制衡),防止部门集权。(3分)说明: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或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或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3分)

答案二:

信息:都是三权分立,但权力分割的形式不同(或都体现了分权;或形式上都是分权,但分权的内容不同)。(3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将权力(或宰相权力;或相权)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3分)

答案三:

信息:两者体现的本质不同。(3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或封建主义制度);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或资本主义制度)。(3分)

答案四:

信息:两者分权的目的不同。(3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加强专制皇权(或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或分权是为了集权);美国三权分立的目的是防止专制的出现(或防止专制权力)。(3分)

答案五:

信息:两者权力运作方式不同。(3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集权(或皇权)下的分权,皇帝大权独揽(或具有绝对的权力);美国三权分立是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或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但无绝对权力)。(3分)

答案六:

信息:两者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明(或物质文明)。(3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农业文明(或农耕文明);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工业文明(或资本主义文明)。(3分)

答案七:

信息:两者的意义和作用不一样。(3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确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或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但巩固了皇权;美国三权分立防止了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力,但也容易造成三大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扯皮,推卸责任。(3分)

答案八:

信息:两者对后世影响深远(或两者对东西方世界分别产生了很大影响)。(3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或以后中国的中央政府格局都以此为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为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新的范例(或模式)。(3分)

(学生只要答出八种参考答案如何两种即可,按各自的“信息”和“说明”赋分

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项信息。

 

 

 

 

 

 

 

 

 

 

比较图甲和图乙,提取两项有关西周和古希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评分标准:信息和说明10分,总结2分。

信息一:都是邦国林立。(1分)说明:生产力水平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相对较少。(1分)

信息二:分布相对集中于江海附近,西周的邦国主要建立在黄河流域,古希腊城邦基本分布在海洋(地中海、爱琴海);(2分)

说明:江海附近交通发达,有利于经济发展;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西周农耕经济发达,农业受水资源影响较大;古希腊依托海洋,多山半岛,故以商业为主,靠近海洋分布,能够有效利用优良的交通条件。(2分)

信息三:西周分封下,宗法血缘色彩浓厚,周王室“天下共主”,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了对地方统治;而古希腊各邦国均主权独立,看不到宗法和等级。(2分)

说明: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夏商时期已经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

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独立自主趋向强。

综上所述,可见地图是文明的直观体现,古希腊与西周的地图能够看出中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模式的不同;也可见文明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2分)

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程度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示例:丝绸、瓷器等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达。输出工业品、掠夺原材料是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说明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陆上丝绸之路主要为中国与中亚、欧洲、北非的交流,说明并未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19世纪英国的对外贸易已基本遍及全球,说明统一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丝绸之路反映了农耕时代中国的经济特征。英国海外贺易反映了工业时代英国的经济状况。

5(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上述两幅图,提取两项有关古代工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评分说明:1.如信息、说明明确分开的,分别给分,6分。2.如信息、说明答反了,不给分。3.如信息、说明未明确区分,按信息或说明的高分给。

示例一信息:工商业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

示例二信息: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集中。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地区转移。

示例三信息: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明显增多。说明: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示例四信息: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经济重心在北方,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

示例五信息:明朝时出现较多海港城市。说明:明朝社会经济发展,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海外贸易发达。

6(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第一种答案:赞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分)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4分)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4)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提供了社会条件。(2分)

第二种答案:反对上述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影响有限。(2分)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义,

难以独立发展,无力使中国实现工业化。(4分)

(2)从政治上看,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微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无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化。(4分)

(3)从思想上看,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微弱,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困难重重,无力改变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说明:另有其他观点,酌情给分。

7(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1 、图 2 ,提取两项有关洋务运动与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信息1:都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多处于交通便利的东部地区。

说明:中国近现代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影响了国防建设;交通便利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信息2:洋务运动时期的重工业建设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五”期间的重工业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说明: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在沿海地区便于引进技术;东北地区不仅资源丰富,也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12分)

8.(12) 阅读、观察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利用“形”到“意”的思维,概括一个主题并分析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价值要素。

 

 

 

 

 

 

 

 

 

 

 

 

 

 

答案

主题:民族长城(2分)

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受到来自北部匈奴族的侵扰,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修建长城,有效地起到了防卫作用,保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存。(3分)

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侵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关键时刻,国共两个政治力量放下前嫌,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保证。(3分)

其中,政治家的胆略和民族意识;对民族矛盾的正确认识;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并恰当的政策、措施;综合的国力等都是民族长征有价值的要素。(4分)

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两幅军事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所涉及史实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两者在战争中的地位。

答案

比较:两者均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均是对日军的主动出击;(2分)前者由八路军独立完成;后者则由国民党军队与美军、英军配合完成。前者在国内华北地区作战;后者在国外作战。前者由团或者由团以下级别部队以游击战完成;后者则由大兵团(军、师)协同开展阵地战完成。(6分)

地位:前者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力的牵制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行动;后者彰显了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4分)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口变化统计表

时间/年

1975

1800

1880

1930

1980

出生率

40

34

33‰;

18

14

死亡率

40

20

19

12

12

 

材料二人口过渡理论示意图

 

 

 

 

 

 

 

人口状况的变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体现。“人口过渡理论”是较流行的人口发展史理论模型。请以材料一“英国人口发展”的数据为依据,从工业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一角度评述“人口过渡理论”。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并加以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的发展呈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工业社会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和传统生育观念.人生育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自然增长率较低。第二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开始,由于健康水平的提升,死亡率下降,但是生育率变动不大。自然增长率上升,社会人口压力逐步增大。第三阶段,随着工业化的继续,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人口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逐步维持到了一个较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第四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

11(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英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l8世纪中期的英国,佃农流离失所被迫移居城镇;19世纪中期的英国,许多人在工厂工作并居住在城镇。

说明:英国先后进行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6分)

  示例二信息: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说明:英国民主政治有所发展,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迎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6分)

12(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两图分别为明朝北京城和19世纪英国伦敦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城市布局各自的特点以及造成其差别的原因,并指出其差别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12)(要求史论结合,语言清晰条理)

 

 

 

 

 

 

 

 

 

 

 

 

 

答案

特点:英国城市具有开放性、经济功能强的特点;明北京城具有封闭性、等级性、政治色彩浓厚的特点。(3分)

原因:英国: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保障。(3分)中国:中国小农经济具有封闭保守的特性;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盛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3分)

影响: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中国逐渐的闭关锁国,从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态势。(3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的形式有多种,以下就是其中的两种。

 

 

 

 

 

 

 

 

 

比较图一、图二中的“革命”的主要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这两场革命的认识。

答案

革命的手段不同:和平夺权和暴力夺权;(3分)革命的性质不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3分)

认识:开创了一个新时代,l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3分)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革命的形式虽不同,但都结束了专制制度,建立一个相对民主的政权。(3分,言之成理即可)

14(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 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刚刚兴起的广播媒介,用“谈话”而非“讲话”的形式将自己自信洪亮的声音传遍全国,带进千家万户。在其l2年总统任期内,罗新福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了广播史上的一个传奇。下表为罗斯福炉边谈话的部分内容。

    日期

    主题

    日期

    主题

  19333l2

谈银行危机

193993

谈欧洲战争

  1933 57

  简述“新政”规划

19401229

谈国家安全

  1933724

谈复兴计划的目标与基础

1941129

关于对日宣战

  1934628日

时第73届国会所取得成就的回顾

1913728

谈战争进程与和平计划

  19349930

谈推进更多的自由与安全

194398

发起第三次战争筹款透动

  193696

谈干旱形势

19431224

关于德黑兰会议和开罗会议

  1937年11月14

谈失业人口普查

19441月11日

致国会的国情咨文

  1938624

谈各党派的初选问题

194465

谈攻克罗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12分)

答案

信息一:反映了广播事业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广播事业的发展;它创新了政治家政治公关的方式,拉近了政治家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大大提升了罗斯福的亲民形象;同时也问接地推动了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事业的发展。

信息二:20世纪30年代的谈话主要围绕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遭遇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为渡过危机,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力推以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为特征的新政;炉边谈话坚定了美国人民推行新政的决心和战胜危机的信心,最终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信息三:l939年以后的谈话主要围绕二战。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不断侵略扩张,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炉边谈话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存在的孤立主义情绪,使美国尽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潮流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每条信息及解读6分,任答两条即可。若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至1961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4分)

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4分)

16(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丰富的纵向信息粗横向信息。

表一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 7

美国

33

20

53

9

6. 7

3. 5

表二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1913

1938

1973

法国

8. 9%

23. 2%

38. 8%

英国

13. 3%

28. 8%

41. 5%

美国

8. 0%

19. 8%

31. 1%

    阅读以上两个表格,至少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信息一:经济危机之前,英国进口税率低,甚至实行零关税。(3分)

说明: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降低关税壁垒。(4分)

    信息二:美国变化:高——低。(3分)山东省中学联盟

    说明: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4分)

    信息三:经挤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3分)

    说明:经济危机对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各国为保护本国市场,缓解经济危机,纷纷采取提高关税的政策,引发激烈的贸易战、关税战。(4分)

    信息四: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力度。(3分)

    说明: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的新模式,以渡过危机,政府职能扩大,财政开支增

加。(4分)

17.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分别提取美苏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苏联:

信息:从1960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2分)

说明: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争夺世界霸权,加紧扩军备战。(4分) 

美国:

信息:从1960年—1975年,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75年—1980年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显著回升。(2分)

说明:前期由于美苏争霸、越南战争、西欧和日本的竞争,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后期美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实现了经济的新的增长。(4分)

18.“现代化”这个词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用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下面是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所构建的关于“晚近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示意图,直观地显示了近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借鉴西方一般现代化模式的同时,走上各具特色的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的相关观点。(12分)(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近代中国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证:①经济上:《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开矿设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铁路等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清政府放宽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客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②政治上:民资资产阶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1895年以后也开始兴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③思想文化上: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加剧,出现了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思潮;随着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兴起。

结论: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华的新变化,但客观上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

观点二: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带来巨大灾难,阻碍了中国历史进步。

①经济上:通过资本输出在华开矿设厂修铁路。一方通过铁路优势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进一步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附庸,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③文化上: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如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猖獗,不利于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

结论:资本输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从主观目的来看还是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雍乾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米贵”问题进行了一场有关物价上涨问题的旷日持久的讨论。苏南米价自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大旱从每升七文涨至二十四文之后,虽仍随丰歉涨落,但不再复归原价。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每升常价在十余文左右。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每升长到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后,无论荒熟,“总在二十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间为常价矣”。……除米价上涨外,乾隆时湖南巡抚杨锡绂奏称田价“向日每亩一二两者,今七八两;向日七八两者,今二十余两”;山东巡抚阿里衮奏称“凡布帛丝棉之属靡不加昂”;两江总督尹继善奏称“年来百物腾涌”,“无不价增”。乾隆末年浙江人汪辉祖亦提到“往年专贵在米,令则鱼虾蔬果无一不贵”。清代米价上涨,并不如以往的“丰则贱,歉则贵”,而是持续上涨,居高不下;清代物价问题,并不限于米谷,而是百物腾贵,无不价增,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千古罕见的奇观。而物价问题在康乾之际成了困扰统治者、使朝野上下为之瞩目的重大问题,这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张研《对中国18--19世纪历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想》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康乾时期物价通胀问题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提出观点:3分。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赞成还是反对)。

(2)评述观点:赞成材料中的观点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述),史实具有典型性,说理充分,逻辑严密,赞成的理由中涉及答案要点中的其中3条可得6~7分;赞成材料中的观点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史实典型性不够,论述不够全面,赞成的理由中涉及答案要点中的其中2条可得4~5分;基本照抄材料,有简单分析,赞成的理由中涉及答案要点中的其中1条可得1~3分。

(3)总结观点:2分。归纳、总结观点,且具有概括性。按照评分建议给定分等级:一等(10~12分);二等(5~9分);三等(0~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外部原因。(12分)

答案

变化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围观念逐渐瓦解);(3分)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3分)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制度的复杂历程。(3分)(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亦可)

外部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3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应观曾上奏折说:“莠民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也曾上奏折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袁世凯也曾上奏折说:“……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
     材料二  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华医科学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学、药学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士。

评材料中关于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一

观点:在华传教士是列强侵华工具,具有鲜明的侵略性。

论证:

①西方传教士纵容教徒欺压民众,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②通过搜集情报等多种方式协助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且参与制定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华的帮凶 ;

③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中国传教的特权,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④违反条约规定进入禁地传教,践踏中国领土主权;

⑤传教士凭借本国领事裁判权的特权袒护不法教民,践踏中国司法主权。

答案二

观点:在华传教士传播西方先进文明,具有客观的进步性。

论证:

①开办医学教育及医疗机构,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②招收女生,冲击了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封建落后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③兴办新式学堂,冲击了旧式封建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④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近代化。

⑤创办近代报刊,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2(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很多年,我们在解读铁路为什么在《马关条约》前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时,总是以为铁路理念与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相背离,总是说铁路所经地方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绝。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铁路在《马关奈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条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个条约同意“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于是,在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治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至l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一一摘编自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标准:一等(10~12分):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5~9分):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4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论证:①经济上,《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开矿设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铁路等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清政府放宽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客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②政治上,民资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1895年以后也开始兴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③思想文化上,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加剧,出现了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思潮;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兴起。

结论: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华的新变化,但客观上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

观点二: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带来巨大灾难,阻碍了中国历史进步。

论证:①经济上,通过资本输出在华开矿设厂修铁路,一方面通过铁路优势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进一步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附庸,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③文化上,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如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猖獗,不利于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

结论:资本输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从主观目的来看还是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

23.(12分)阅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各朝设立并延续到道光年间的各类赈灾和济贫机构,如粥厂、留养局、栖流所等,几乎完全实行施养手段对灾民或贫弱人员进行赈济和救助。光绪朝中后期开始,……晚清政府率先在直隶地区创办一批工艺局场所,旨在对灾民、流民进行救助,以解救京城日益严重的荒政事务以及贫困、犯罪等社会危机。这类新式赈灾机构通常是设置简繁不一的生产劳动部门,侧重传授某种具体的谋生技能或手艺。如光绪三十四年,庆亲王奕等奏请在京师设置的9个工艺厂,即为“兴实业而惠穷黎,宗旨在教养贫民”。……光绪二十六年山西发生严重旱灾之时,巡抚锡良即迫于“库空如洗”,不得不“借资民力,乞助邻疆,以拯民命”。

    光绪二十九年,山东多地大雨如注,利津黄河决口,水灾严重,巡抚周馥“广求南省义绅集资协助”。次年,安徽灾情困苦,巡抚诚勋决定开办赈捐,“全赖本省外省各官绅不分畛域,广为劝捐,源源接济。”

评析材料中关于清末赈灾方式的变化。(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并加以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变化:赈灾的形式由政府直接救济(施养)转变为以工代赈(教养兼施、寓养于教);赈灾的主体由各级政府担当转向政府与民间慈善力量并存;由各地独自赈灾发展到区域之间的互相帮助赈灾。原因: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西方先进赈灾理念的影响;由于政府腐败、

灾民增多、对外赔款、筹办洋务等造成的政府财政紧张;民主意识的兴起(清末专制制度受到冲击);西学东渐;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评价:清末赈灾方式渐趋近代化,显示出晚清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提高了赈灾的效率和作用;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危机(稳定社会秩序);培养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技能,有利于从长远的角度解决社会救济问题;促进了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相互救济,共度时艰;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12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孔子担心,如果人人均无休止地膨胀其欲望,那么,财富生产将断难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为什么数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理财活动一直停滞不前、生产取得极少进步?原因之一在道德界。通常而言,人的理财动机比道德动机强烈,然而,孔子教导人们理财动机受制于道德动机。在中国,孔子的教义一直在相当程度上被遵循着,正因为这样,中国人耻于谈论挣钱,并由此阻碍了生产。孔子对此要负责任,但我们不应为此批评孔子。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

材料二  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人自私本性上的一个制度,它不光将人类本性中对金钱和财富追求的愿望合理化和合法化,而且对其进行鼓励。资本主义制度对金钱和最高利润追求的鼓励,符合人类对金钱和财富追求的本性.重商主义显然是面对国际贸易的,其目的是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竞争中增加国家的财富;重农主义显然是面对国内生产的。其目的是通过发展国内的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重商主义是西方崛起的秘诀。

    ——张丽《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目的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第一层:仅提出一个观点而没有任何论证。(2分)如: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又如: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

第二层:提出一个观点并且有相应的论证。(4分)如: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不能以有限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穷的贪欲。又如: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因为追求金钱和财富是人的本性,我们不能压抑人的本性。

学生也可以利用材料来作为论据。如: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中国的孔子就持这种思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是以道德来压制人们的赚钱欲望的。又如: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近代西方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顺从人们追求金钱的本性,西方国家迅速崛起。

或能够同时提出两方面观点。(4分)如:东方和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东方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西方认为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又如:古代人和近代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古代人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近代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

第三层:能够同时指出两方面观点并且有相应的论证。(每个论证加2分,合计8分)如:东方和

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东方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2分)如中国的孔子就持这种思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是以道德来压制人们的赚钱欲望的;(2分)而西方认为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2分)近代西方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顺从人们追求金钱的本性,西方国家迅速崛起。(2分)

第四层:在第三层基础上,结合材料的内容,能够从民族性和历史性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10分)如: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回答,不同时代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回答。从民族性来看,东方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中国的孔子就持这种思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是以道德来压制人们的赚钱欲望的;而西方认为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近代西方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顺从人们追求金钱的本性,西方国家迅速崛起。从历史性来看,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落后,因此经济思想主要是限制人类的欲望,来满足大多数的温饱,而近代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经济思想转向鼓励人们追求金钱财富。

第五层:在第四层基础上,能够借助民族和历史的经验,正确地看待今天的经济发展目的。(12分)  如:随着近代科技的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通过科学、环保、合法的途径来创造财富,同时也要借鉴古人的智慧,认识到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地球的有限资源是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无穷欲望的,因此,保护地球资源、节制人们的物欲又是我们必需提倡的。

25.(12)

材料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差压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察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英两国在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中的地位。(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书写工整、卷面美观)

答案

     评分细则:(1对中英两国的地位须有定性的结论:如在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支配地位。(1分)在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中,中国处于中心地位。(1分)

2对于中英两国拥有地位的原因须有必要的分析:如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广阔市场和丰富原料;且拥有印度等广阔殖民地,是海上霸主。中国统治者统治腐朽、醉生梦死,以天朝上国自居;自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内资丰富、市场广阔。(5分)

3 对于中英两国拥有地位的影响须有必要的说明:如对于英国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升了国力,有利于巩固其霸主地位。对于中国说,导致白银外流,加剧统治危机;推动农产品商品化,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强了中西方联系。(4分)

4书写工整、卷面美观。(1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  从一般常识来看,落后挨打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凭借常识不一定总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在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落后未必必然挨打。还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其实,换个角度说,弱国才真正需要外交。强国可诉诸强权,而弱国惟有纵横阖,方可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为了增强我们民族的忧患意识,强调“落后就要挨打”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避免挨打,如何由弱转强,才是落后者更需要认真思考与对待的真问题、大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予知识,评析“落后挨打”论。

(要求:对该论断赞成、反对或另冇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落后挨打”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一个落后的民族或国家,容易招致外敌的入侵。但并不等于说 ,落后只能挨打。

历史上,以弱胜强,“落后”打败“先进”的例子很多。古罗马并不是被比它更先进的文明种群征服的,而恰恰灭亡于野蛮民族入侵。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但常常遭受落后文明的侵略,多次导致中原地区的破坏,宋、明两个王朝都是被北方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灭亡的。20世纪50 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典型例子。当时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碰到了强大的美国的挑衅。中国军队粉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对落后挨打的一种悖论。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条约》签定后,对外交涉都由五口通商大臣或地方督抚办理,……而《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使节进了北京,外交事务日益增多,……西方列强对于通过地方官以及礼部、理藩院等部门与清政府接触的状况仍然不满,不惜再以武力迫使清政府改革外交体制。

     1860年12月,奕等上奏善后事宜六条,首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京师。1861年1月12日,这一奏请得到咸丰的批准,并委派奕、大学士桂良和户部左侍郎文祥主管。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需要和清政府以退让与合作来保护旧体制和“尊严”的一厢情愿的幻想结合之下,一个有别于中国历代的礼部和理藩院,又有别于系统完整的外交部的这样一个过渡性外交机构就在中国诞生了。

总理衙门的职能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掌管与各国订约并负责执行,还要负责通商、关税、外人在华传教、招募华工、边疆事务、海防水师、船务、军火、机械、电线、铁路、矿务以及练兵等洋务项目。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中国军政、经济已尽在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之中。西方列强认为总理衙门机构臃肿已不能有效地处理突发外交事件,不再适应他们的需要。因此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同时,按照列强的要求,清政府陆续增设了商务、学部、实业部、铁路局、陆军部、海军部等机构来行使原总理衙门的部分职权,从而使各机构更加专业化。

——摘编自《学习时报》:《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

依据上述材料,提取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外交变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信息一:清朝中央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或机构由封建性质的机构逐步陷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2分)

说明: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打开了方便之门,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2分)1901年,在列强的威逼下,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更加(或:完全)半殖民地化。(2分)

信息二:清政府外交机构日趋近代化。(或近代化的外交机构从无到有,日趋完善)(2分)

说明: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以往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有利于中外之间的交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近代化的标志;(2分)外务部的设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同时也是清政府被动适应时代潮流,政府机构进一步近代化的体现,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2分)

信息三:外交政策由闭关锁国到“开放”外交;

说明: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侵华不断加深;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列强加强控制中国的需要;(任意12分)清政府打破了“华夷秩序”,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2分)

(说明:每一示例信息2分,每一说明2分,共4分。其它结论言之有理,也可。)

28.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撰文指出,血腥的20世纪目睹了“西方的没落”和朝向东方的“世界重新定向”。现实主义者进一步注意到,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可能会发生: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信任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照这种观点,中国的崛起,会导致日益强大的中国与逐渐衰弱的美国为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产生声势浩大的争斗。

      ——约翰·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未来: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西方的没落”主要是指美国为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受到多极化的冲击。

(2)“世界重新定向”主要是指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3)中国是多极化发展中的“一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是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世界各国之间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期“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

    “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第一种观点: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1分)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2分)论据:(8分)①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较多的弊病,如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等问题;②盲目的反传统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③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天人一”“仁爱”等。(1分)总之,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

(2)第二种观点:反对材料所述的观点,(1分)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2分)论据:(8分)①传统文化中诸如“天人合一”“仁爱”等,其本质是要求A.4J1既守成规,不思进取。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②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在西方入侵、政治变革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③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来解决,而不能依靠传统文化的复兴。(1分)总之,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弘扬国学的观点太绝对了,是错误的。

(3)第三种观点(3分):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论据(8分):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这只能属于一种思想资源。②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现代的复兴,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文化方面进行现代性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没有的。③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不可能割断历史,更不可能复古历史;继承优秀传统,学习现代先进文化,结合二者,振兴中华。(1分)总之,吸取传统精华,批判传统糟粕,以现代先进文化为主导.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30.(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在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由于社会逐渐开放,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迁,社会动员扩大,人的自主意识觉醒,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随着改革的进行日愈膨胀,而国家制度和整合机制的变革却相对滞后,满足不了人们被调动起的欲望和诉求,因而民众中产生了一种相对挫折感,并引发弥散性的不满情绪,导致社会失序。对此,加强中央权威的力量也就成为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该观念成为新权威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释】新权威主义是指主张改革之初就遇到种种问题在旧体制向近(现)代商品经济秩序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有近(现)代化导向的权威政治协调整合社会秩序,并引导近(现)代化进程。作为学说,新权威主义被用以描述或解释处于现代化初期阶段国家的政治发展现象,而作为政治实践,新权威主义则是介于传统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体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权威主义的相关观念。(要求:对该观念赞成、反对或另有观念均可,要求观念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标准分三个等级:一等(12-10分),二等(9-5分),三等(4-0分),满分12分。

观点部分:观点明确、解读准确。(2分);

论证部分:要求材料表达全面,针对性强,史论结合,至少两例。(8分)

归纳部分:要求总结提升,不能简单重复观点。(2分)

观念一:(1)判断:提炼观念,表明反对。

2)论证:推进近(现)代化过程必须实行民主手段。17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反对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后又通过议会改革等,逐渐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后期,刚刚独立的美国,外有威胁,内部松散,人民生活状况没有改变,各地反抗不断,美国召开制宪会议,通过1788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联邦制政体;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奇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人民政府依靠人民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政权巩固。

3)归纳:社会混乱就是过去的专制反动造成,只有依靠民主才能调动和满足人民要求,最终必须实现全面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

观念二:(1)判断:提炼观念,表明赞成。

2)论证:近(现)代化特殊时期可以以特殊强有力手段推进达到社会近(现)代化效果。法国大革命第二阶段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外有反法同盟干涉,内有封建反革命叛乱,物价飞涨,人民困苦,要战胜内外反革命势力,保卫革命成果,雅各宾派上台后用真正革命的手段摧毁过时的封建制度,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封建束缚,建立特殊统治,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但是危机结束后应该迅速回到正常的民主轨道。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经济低迷、局势动荡,人民渴望摆脱困苦,罗斯福总统在人民的支持和国会的授权下采取强有力手段实行新政,经济复苏,失业减少,人民收入增加,避免了法西斯势力抬头,维护了民主制度;二战后东亚各国摆脱殖民统治,百废待兴,新加坡、韩国、马西亚、台湾等东亚地区采取威权政治,促使本国(地区)经济飞速发展。

3)归纳:威权主义可以推进现代化,但只是走向民主政治的一种手段,最终必须实现政治民主化和全面现代化。

(其他言之有理的观念、史实例证可以酌情给分,贵在独立思辨。

 

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5分)

答案

1)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任答三点,6分)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4分)

2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3分)

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社会变法的社会基础)(2分)

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予,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酷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问,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

(1)依据相关内容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8分)

《2)据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表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面对和风细雨还是雷厉风行的困惑。对此谈谈你的看法。(7分)

答案

(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4分,任答两点即)戊戌变法: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4分)

(2)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力量软弱,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变法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4分)看法:改革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支持与反对变法双方的力量对比,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改革取得成效。(3分,言之成理即可。答其他看法,如改革者要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态度推进变法,才能排除反对势力的阻碍,取得成功;或者,改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注意不要激化矛盾,循序渐进,确保措施取得成效等都可。)

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然三代之世,用钱至少,自秦、汉以後浸多,至於今日,非钱不行。……三代各断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不至费心力以营之。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爱,厥心臧'。《老子》曰:'致治之极,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後世天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不交通於四方?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於前世,金钱安得不多?……汉世犹用金银为币,……至东汉以後,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银不复为币,反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玉自此亦益少,服饰却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後世钱多。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况“三代之世,用钱至少”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世“币始专用钱”的原因及主要影响。(9分)

答案

1)诸侯国相对独立自治,自给自足;工商食官,政府严控贸易流通;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发达,民众安居乐业。(6分)

2)国家统一,交通发展;农业、手工业进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玉、金银量少且用途转变。(7分)

影响:便于流通,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2分)

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5)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根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状况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10

答案

1)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如具体答出: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亦可赋分)。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5分)

2)创新:男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招生没有教派之分;以实用科学为主,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创新原因: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教育侧重科学性,实用性;英国开拓世界市场,通过英语教学传播本民族文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5.(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东晋朝的开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长江流域算是较为安静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来避乱。……王导定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形势上可以保卫建康,同时流亡士族保持原来的籍贯,凭借势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从北方流亡来的民众,逼迫他们当奴隶或佃客,为自己创立新产业。侨州郡县有大量的各级文武官职,当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侨郡县并无一定境界,朝廷不问侨寓士族所占田亩数,当然不征租税和徭役,岁月积久,兼并愈甚,土断和侨寓两种主张成为政治上严重的斗争。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所谓侨寓,就是主张维持士族在侨郡县里一向独占的利益。……(南朝)宋孝武帝时,雍州刺史王玄谟请在雍州实行土断,宋孝武帝下诏并省雍州所属三州十六县为一郡。宋完成了土断制。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东晋实行侨寄法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断制和侨寄法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答案

(1)安置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间矛盾;保卫建康。(6分)

(2)打击了士族势力;行政系统统一,士民和土著同等待遇;节省开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土地兼并矛盾。(9分)  。

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7分)

答案

1)原因:佛教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2分)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2分)佛教来自西域,与中国正教风俗不同;(2分)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分)

2)影响: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分)增强了北周军事实力,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使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严重损失。(3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

    ——摘编自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的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意义。(9分)

答案

(1)弊端:地方学校未设教导官员;太学对教导官员选择不严;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6分)

(2)核心思想:实用主义(实用原则)。(2分)意义: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2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2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2分)有利于变法的推行。(1分)

8.(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7分,不得照抄原文材料)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8分)

答案

(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不利于采购。(4分)方式:政府依据市场价格变动和距离远近采购或者抛售货物。(3分)

(2)作用:保证政府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减轻人民负担;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每点2分4点8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

    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甩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 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派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

    ——摘自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八《食货二:》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职役制度作了哪些主要改革?其目的何在?(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条鞭法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史上的重要意义。(7分)

答案

(1)改革:将原来按户等到州县政府轮差的衙前等职役,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一定的役钱。(4分,每点2分)

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4分,每点2分)

(2)意义:一条鞭法将赋役征收合则为一,一律征银,使赋役征收的办法简单化,形成了一个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财税征收体系:以银代役,农民可以到城镇自谋生活,为手工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赋税征银,又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货币地租的兴起:为清朝全面实施摊丁入亩奠定了基础。(7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易治,民贫难治也。曷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矣……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宋代实施茶叶专卖制度,商贩不得私自贩茶;后来政府无力经营,于是委托大商人进行专卖,这就导致了大商人对茶叶的垄断,伤害了小茶商的利益。王安石主张废除茶榷法,让茶商自行买卖,政府只需从中抽税,“况关市(茶叶交易的税收)之入,自足以侔日之利乎”,又设立“市易法”,由官府控制市场,调整物价,以防止大商人垄断市场,并扶持中小商人。

——陈竹《试析北宋时期的重商思潮及其影响》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主张废除茶榷法的意义。(9分)

答案

(1)相同点:富民思想;富国强兵。(2分)

不同点:管仲改革是对奴隶主的统治的维护;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4分)

(2)意义: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9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

材料二 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二年,立劝农司。至元七年,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农桑之术,以备旱为先。九年,命劝农官举察勤惰。于是高唐州官以勤升秩,河南陕县尹王仔以惰降职。自是每岁申明其制。

材料三 世祖中统二年,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凡诸生进修者,严加训诲,务使成材,以备选用。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自京学及州县学以及书院,凡生徒之肄业于是者,守令举荐之,台宪考核之,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往往人材辈出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元史》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元世祖继位后采取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世祖改革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

1政治: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3分),(如答出具体措施: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管理行政和军事;设御史台监察地方,在地方设立行省和宣慰司以有效管辖,亦可同等给分)

经济:恢复发展农业,设立劝农机构管理农业,兴修水利建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制度;(3分)

文化:重视教育,推崇儒学,实行汉化政策。(3分)

2)元世祖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分)推动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社会进步;(2分)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蒙古国原设的札鲁忽赤(断事官),有元一代始终存在。……至元二年(1265年)置大宗正府, “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悉掌之”。后来才将汉人的刑名事务析出。致和元年(1328年),进一步确定“以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并怯薛军站色目与汉人相犯者,归宗正府处断。其余路府州县汉人、蒙古、色目词讼,悉归有司刑部掌管”。

    忽必烈继位后推行汉法,从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起建中书省,设置六部。起先兵、刑、工为右三部,至元三年(1266年)刑部单设。……实际上,在致和元年以前,刑部所掌,只是汉人以及后来南人的刑名事务。在司法方面,刑部所拟的刑事案件,最后呈中书省断决。……在地方上,元朝在行省以下置路、府、州、县四级政府机构。司法裁判事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之一,由各级政府的长官和正官聚会合议,连署决定。在元代官方文书中,这样的办事方式称作圆议(或圆坐)和圆签(或圆押)。……御史台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当然也包括司法和裁判的是否公正确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司法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元朝的司法制度。 (7分)

答案

(1)特点:蒙古“国俗”与“汉法”并存;司法权比较分散,各领其事,不相统摄;地方上创设合议制度;重视监察。(8分)

    (2)评价:蒙古“国俗”与“汉法”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局面;司法权的分散助长了审判的随意性和擅断性;合议制度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少了冤假错案;重视监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司法公正。(答出3点得7分)

1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万历七年(1579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9分)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6分)

答案

1)合并赋役项目,统一征收银两;以田亩多少为主要征收标准;允许纳银代役。批判传统僵化的儒学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9分)

2)一条鞭法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兴盛的现实,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其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钳制和阻挠新思潮的兴起,强化了思想专制。(6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以来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

——《张太岳集》卷36

材料二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创设颁行考成法,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这些做法,一改过去三年考察一次地方官、六年考察一次京官的规定,把考察官吏与限时办结事务、并以事务办理情况追究责任人的方法相结合,使得考察随时随地,监督无处不在,并实现行政部门与监督部门互相制约互相制衡,同时达到内阁及时了解下情,知悉官吏情况。

1)材料一揭示了明代官场怎样的现象?(5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考成法的主要特点。(10分)

答案

(1)纲纪不肃,法度不行。官吏人浮于事,扯皮推诿,办事欺上瞒下,不负责任。(5分)

(2)特点:考核内容明了确切,行政效率大幅度提高;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内阁控制六科,六科督察六部,六部督察地方;考核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考核结果实用权威。(另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分)

1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封疆大吏们在处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

                   ——摘编自王明《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置了一些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

1)变化:清朝前期幕府选用有才识之士佐理地方官员的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对地方官负责;晚清幕府选用的有才识之士中引进新型人才,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并处理涉外事务。(9分)

2)原因:专制统治的日渐消弱;社会进步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社会转型对军政事务的助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6分)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9分)

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6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6分)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3分)

17.(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求变思潮推动下发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新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际上是19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

——郭汉民《放开眼界看“戊戌”》

材料二  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变化上,而不是笼统、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斗争精神”云云。

——赵春晨《坚持实践第一,重在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是19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观点的理解?(8 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维新变法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7 分)

答案

1)政治:洋务运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戊戌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经济: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继续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工业化。

军事:洋务运动创办军事企业,发展海军的主张,戊戌变法推动编练新式陆海军,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

教育: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和支持留学运动,戊戌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8分,只回答洋务运动或只回答戊戌变法只得1分,没有史实不得分。)

2)评价标准:社会实践的效果。(2分)

史实论证:进步性:政治:兴民权、设议院,裁汰冗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打击封建官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措施,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改革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3分)

局限性:操之过急,脱离民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改革措施并没有付诸实施。(2分)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 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原因。(9分)

答案

1)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中外文化教育频;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以自救。(6分)
    (2)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3分)
     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洋务运动破产;向日本学习,实现制度兴国。(6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清廷的统治 。1905年,俄国在日俄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舆论大都认为这与俄国未行宪政而日本实行了宪政有着密切关系。蛊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还联衔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宪政,并奏请简派亲贵大臣出国考察政治。……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清廷于1905年10月派载泽、端方、戴泻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考察政治。次年,他们陆续回国,建议朝廷诏定国是,仿行宪政,以便安抚人心,稳定大局。慈禧太后经过反复考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但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清廷决定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1906年11月6旧,清廷公布了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行政中枢军机处保持不变,对某些部的名称做了更改;迫使袁世凯将已练成的“北洋六镇”交出四镇,归满族亲贵控制的陆军部统率。与此同时,清廷力图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次年八月,把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调升为军机大臣,剥夺了这两位实力最强的汉族总督的实权。

    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海陆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别是用人、军事、外交等大权,议院根本不得干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廷实行“预备立宪”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5分)

答案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日俄战争

中俄国战败的教训;地方督抚积极倡议实行宪政;五大臣建议朝廷仿行宪政,安抚人心。

(10)

(2)原因:缺乏立宪的诚意;企图借立宪之名,加强中央集权、满族贵族集权;排斥汉族官僚,导致离心。(5分)

20.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与《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海关税与常关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这样通过法律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于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材料二 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万仍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

    ——郭伟红《美国与法国分税制比较》

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夸这问题未彻底解决。不过在直接税征收中都采取抵扣办法,如计交地方所得税中,可把交纳联邦的所得税作为费用扣除以消除重复课税。

    ——摘编自《谈美国分税制及其他》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税制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税制的特点及作用。(8分)

答案

1)原因: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中央集权削弱;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巩固统治的需要;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外政策的调整。(7分,答出其中一点3分,两点5分,三点7分。)

2)特点:地方分税给中央;三级分税;重复征税。(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用:维护了联邦制;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2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生活运动发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国民政府已取得政权七八年,加上各层官吏中,东西洋留学生出身者甚彩(注:多)较有时间和精力,注意到民众的生活状态,譬如生活肮脏、杂乱、缺乏公德意识,人际关系苟且自私,毫无羞耻心,社会气氛黯淡杂乱,暮气深重,乌烟瘴气。

——《新生活运动闲话》

材料二 新生活运动开展初期,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南京、上海、南昌等大城市,卫生状况有明显的好转,为了整顿秩序,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娱乐的法令,如禁止饭店、舞厅夜间营业等。1935年4月17日,在吸食、买卖、鸦片最严重的四川成都,关闭了1300多家大烟馆,许多城市的社会治安以及卫生等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张岚《国民党“新生活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的背景。(6)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生活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并谈谈你对国民新生活运动的认识。(9分)

答案

1背景:国民政府建立,欲改良社会风气,留洋出身的各级官吏关注中国民众的落后,社会上缺乏公德意识,民众生活卫生质量较差。(6分)

2成效:改善了城市的卫生,整顿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治安的好转,改善了人们健康的生活观念。(6分)

认识:新生活运动有利于树立国家新的生活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3分)

22(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  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

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219宣言》

材料三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8分)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8分)

答案

1)弊端: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4分)

权利: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进步: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司法更加平等、公平。(4分)

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与许多西欧派人不同——他们警告说俄国会因为没跟上西方的脚步而遭遇失败——斯拉夫派人很有信心地预言,俄国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会导致一个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国的旧制度……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与欧洲相似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其中之一是农民群众不断增加的骚动和不断增长的政治觉悟。他们绝对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的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材料中俄国“没跟上西方的脚步”?(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9分)

答案

1)理解: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3分)而俄国政治上仍然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农奴制度。(3分)

2)分析:农民在改革中付出巨额的赎金,但获得的土地贫瘠、耕种不便,而且低于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农民对土地的渴望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而增长。(3分)

认识:农奴制改革极大的推动了俄国近代化的步伐,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引起了俄国社会新的冲突。(3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l861年产生了l905年。”1905年斯托雷平开始进行土地改革。l916年11月l9日政府法令规定:“把份地固定下来的每一个户主都有权随时要求村社,将土地尽可能地集中在一个地方。”村社在土地划分时,必须满足这一要求,“甚至只有一个农户提了这个要求也要予以满足”。在改革前,l905年欧俄50个省有12 297 905个农户,l38 767 587俄亩土地,绝大多数的农民及土地仍在村社中。当时农民分三种类型:国家农民、王室农民和地主农民。三种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分布情况是:地主农民中,村社农民占69.2%,拥有土地70.8%;国有农民中,村社农民占82.8%,他们拥有土地87.8%;王室农民中,村社农民占98.6%,拥有土地99.2%。在1916年以前,从村社土地中分出了2 008 432个农户、l4 122 798俄亩土地。在没有重新分配的村社中,有469 792户农民已得到了地段证明文件,他们占有的土地为l 796 410俄亩。

材料二  根据1906年8月12日命令:农民银行出卖土地给富农时,售价必须比标价低20%,l907~1916年农民银行有土地6443 527亩,价值578 131 531卢布。1906~1916年农民银行出卖土地4 116 168俄亩,其中的78.7%卖给了独家农场和独立田庄。l915年共出卖国有土地231 736俄亩,其90%卖给了独家农场和独立田庄。

    ——[俄]杜勃洛夫斯基《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改革的背景。(6分)

(2)据材料概述斯托雷平改革的特点。(9分)

答案

(l)背景:1861年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村社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1905年革命造成的统治危机迫使政府改革。(6分)

(2)特点:政府强制进行改革;土地由村社公有渐变为个人私有;政府鼓励土地买卖及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9分)

2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时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建立有三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同时还规定,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管理员不再是无薪俸的义务工作者,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领取工资。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政府就是用这种方法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

材料二  过去政府保证的基本人权是说,你可以自由地去争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争取得,争取不,政府管不了了,竞争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破产了、你没饭了,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现在把政府的职能转变过了,在经济上的保障,就是说,不饿死人也是政府的职能了,这个最低的保障就是,无匮乏的自由变成了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觉得在美国的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革命。

    ——资中筠谈罗斯福新政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新济贫法如何认识。(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的美国政府在保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其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7分)

答案

1)背景:政治上,英国确立完善了资本主义政权,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经济上,工业革命进行,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思想上:自由主义盛行,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6分)认识:社会济贫法极为苛刻的救济条件,让许多贫困者难以得到救助,社会贫困问题不能得到解决。(2分)

2)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直接救济;推行以工代赈。(3分)意义:政府担负起真正救助社会贫困人群的责任,保障了基本人权;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促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4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该书的主要观点是,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因此,由于每个个人都会尽力把他的资本用以支持并管理国内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生产于是便能达到最大的价值;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装增进公共利益而干预贸易的人所达成的。

  材料二 1933 年 12 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根据本章程所批准、制定或颁布的一切公平竞争法规、协议和执照,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均需包括以下条件:1、雇员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或出于互助互卫的目的而采取其他协同一致行动时,不应受到雇主及其代理人的进一步干涉、约束和压迫。2、对任何雇员或要求,受雇人员均不得以必须加入任何公司或禁止参加、组织或协助其自行选定的工人组织为雇佣条件。3、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段材料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些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的主旨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

答案

1)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和财产为主。(2分)主要原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为了增加国家税收则而实行两税法。(3分)

2)原因:两税法后,税率变化频繁,地方官员征税派役时舞弊行为严重,百姓服役的负担更趋加重;为了限制地方政府无序征收,维护百姓利益,因而颁发“户帖”。(4分)

意义:唐代户帖的出现是社会变革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它适应了土地与人口等经济要素自发流动的经济秩序;为唐政府与基层农民之间的赋役征收开辟了信息渠道和制度路径;从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保护了百姓的利益,稳定了社会秩序。(6分)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50 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材料二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高峻说:“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1898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但是中日变法的不同结果确实令人深思。……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摘编自《亚洲诸国的“日本梦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50年前的中国和日本有何共同的“生存危机”?(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洋务运动在经济、文化、军事方面有哪些主要改革措施?(6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1)内忧:封建统治面临着全面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外患:西方殖民者利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民族危机严重。(6分)
   (2)洋务运动内容:采用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工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海军,创办军事工业;(6分)
    原因:日本积极开放的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中国“中体西用”,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3分)

 

 

1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主编

编辑:项晓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麻城三中 校长: 张欢 邮箱 mcszxb@163.com 教师QQ群:209696
麻城三中校友QQ群:305032344
学校地址: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东环路100号 邮编 438313 电话 0713----2625452
麻城三中版权所有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