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方案试题 > 2014年高考历史应注意问题1

2014年高考历史应注意问题1

2014年05月29日 10:45:54 访问量:6423

1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届高考历史学科备考通讯(2014年第4期)

(2014年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应注意的问题)    丁茂文 主编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届高考

历史学科备考通讯

(2014年第4期)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主编  2014526日 

 

2014高考备考历史学科应注意的问题

湖北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现将搜集到的有关2014年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印发给你们,仅供你们参考。

备考的关键不全在信息而在培养能力。也可能这些信息全无用,望各位老师理性分析,绝不可盲从。希望以后各位多与我交流信息、交换试题。

              祝各位2014年高考考出好成绩!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教育局大楼303室(赤壁大道83

编码438000

电话0713-8380213()  138****8256(手机)

dingmao****@163.com

 

一、必修部分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1、必修1

(1)宗法制、分封制及其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特点影响

(2)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含官员升迁选拔与监察问题权力监督问题、反腐问题)

(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抗日战争及中日关系问题

(4)世界格局与世界多极化、全球化问题(含地区冲突、霸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问题)

(5)殖民扩张问题;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7)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特点及作用和评价。

(8)近代英法美德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

(9)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问题)。

2、必修2

(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城市职能问题

(2)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问题。

(3)近代民族经济发展问题中国近代社会与习俗的变迁。

4)我国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问题、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问题、混合经济问题

5)国际贸易的发展、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问题;20世纪以来金融资本对经济影响的扩大问题。

6)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政权变化)问题

7)制度创新、社会变革与经济革新问题

8)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

9)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民生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调整问题、当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新变化)。

3、必修3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思想问题

(2)文化艺术的特征社会特征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的问题与近代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3)社会发展与社会价值观问题(如古代、近现代中国市民的价值取向问题)。

(4)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思想变革问题。

(5)西方的人文精神的发展

二.整体思考的问题

1全球化和多极化形势下国家安全与政权稳定问题

2、人文明承与问题(含20以来战争、地区冲突对文明传承的影响问题)文化的交流碰撞与中西文明的对话问题

3、人思想文化的文明在相互交流的程中得到承和展,吸收先文明成果是一个国家持续稳展的重要源泉。点应引起广生的重1、中古代文化成就及其与社存在之系。2、儒家思想及其地位变迁3、古代史上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4、近代新思想的演和近代中思想文化的西成份。5、中国历代思想解放运动6、中党三代领导人的理论创新与克思主的中化。7、世界近代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形成原因。

4制度创新问题(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

5、角度多元化观察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社会史视角、女性视角、民族宗教视角、家庭伦理视角、文物印证视角。

6中国的安全问题(含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反对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问题)

三、热点问题

1、中国梦城镇化问题、廉政建设民生问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2、主流价值观问题(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人文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3主题(宏观调控,民主与法制,制度创新与机构改革,文化建设,统一问题民生问题 (如“三农”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粮食问题等〉,食品安全问题、物价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发展经济与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低碳经济问题)

4、政府需要面的公共问题(突发公共危机、公共安全、科学决策水平、政府信息公、政府公信力)。

5科技与创新问题生态文明与源、能源、交通问题(如核电安全利用、新能源的开发)

6、全球化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金融危机、贫困、民族冲突与中东动荡问题;中东、北非问题(关键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共同原因——腐败、贫富分化、物价上涨),由此重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此外,关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7、民族与边疆问题、周年纪念问题

8、和平崛起与大国关系问题。

9、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大力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创新问题(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文件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具体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心。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 富的文化遗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见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可以从教育部网站下载全文

模拟试题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一)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命题:湖北省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   138****8256   

2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家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并不明显

    B.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秦汉时期,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D.唐宋明以来,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6.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这充分说明希腊

    A.珍视个人自由,不屈从于权威

    B.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把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C.重视参政素质的培养

    D.善于从事政治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27.到18世纪中叶,《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相继颁布,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使英国在本质上逐渐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主要是因为英国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议员是由选举产生的

    C.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统治大权

    D.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8.下列哪一主张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C.“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D.“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9.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但是,“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

    A.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30.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

    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D.变法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傅彻底决裂

31 1926年斯大林在《论中国革命的前途》中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1938年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这里斯大林和毛泽东强调的是

    A.武装斗争是解决民族独立的唯一途径

    B.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

    C.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组织革命统一战线

32.美国学者威廉·卡赖在《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到1929年,美国……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轨,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了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在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这些国内的失调,至少在证券市场崩溃两年之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康。”由此可知,威廉·卡赖从哪一方面揭示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A.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

    B.垄断资本破坏市场规则,经济正常运行受阻

    C.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

D.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

33.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比欧洲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安定,其重要原因是

A.联邦德国的公民享受一整套社会保障

B.受战争的创伤太重,民众反省意识强

C.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私有化浪潮迅速

D.强调市场竞争,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使经济快速增长

34.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图。符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发展进程的是

    

A.②④③①    B. ④②①③   C. 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35.有学者认为,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相同的。这里所说的相同实质是指

A.实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B.从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换

C.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

D.利用政治力量从计划经济退却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40.(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平原从西经100度经线以西延伸到落基山脉以东。该地区干燥的气候和较少的年平均降雨量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同盟国封锁了黑海出海口,切断了沙皇俄国补给西欧的小麦运输线,美国便担负起为协约国供给粮食的任务。战争给大平原农场主们提供了市场,巨大的需求促使联邦政府和农场主轻率地在半干旱地区大规模地发展种植业。联邦政府鼓励农场主生产,对生态破坏情况熟视无睹。在此背景下,农业生产迅速扩张,土地能否耕种的生态属性被置之不理,生产成了压倒一切的主题,战争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战争需求促进了大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兴起,拖拉机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大平原的农业生产,拖拉机不仅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代表着一种生态文化观念,它的使用影响了农场主的心态。农场主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并未激起他们对土地的怜悯之情,机器切断了草根,也斩断了人与土地之间有可能发起展来的情感联系,土地被无情的转化成牟利的资本,农场主得以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从事最野蛮的破坏资源的活动。

一战结束后,南部大平原的农业生产变得特别依赖国际市场。随后,欧洲开始恢复生产力,小麦价格下跌,农场主的经济状况恶化,农场主最终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采取了新策略,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这实际上即使大平原的农业生产陷入了恶性循环:使用的机器越多,就越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来维持机器的运行,结果使更多的草地受到破坏。

————摘编自唐纳德·沃斯特《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和道格拉斯·赫特《沙尘暴:一部农业的和社会的历史》 

材料二  1930年美国大平原地区爆发了沙尘暴,这场持续了近10年之久的生态灾难导致了大平原尘暴区(Dust Bowl)的出现。大平原尘暴核心区包括“堪萨斯西部的三分之一,科罗拉多的东南部,俄克拉何马的锅把尔区,得克萨斯锅把尔区北部的三分之二,以及新墨西歌的东北部”。在这些地区,沙尘暴刮走农作物和土壤,呛死牲畜,甚至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有些农场主沿着美国第66号公路涌向加利福尼亚。这些为寻求出路而历尽坎坷的生态难民就是文学名著《愤怒的葡萄》中流民的原型。

————摘编自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争如何具体地影响大平原农业的发展 ,从而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尘暴区的形成创造条件的(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尘暴带来的危害及启示(12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代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色,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10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5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孙中山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5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战争结局是平分秋色,敌对双方彼此坐下来停战言和,战争终点基本上是战争的起点。这种结局的本质涵义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同样,雅尔塔争雄角逐的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家们企图突破对方缓冲区的尝试在经历了一番较量之后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材料二  读下图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朝鲜战争对当时各主要交战国和当今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甄生活在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时期,国内正在逐渐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气候新型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唐甄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在自秦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不仅是掠夺天下人财富的最大盗贼,而且是惨杀天下人生命的罪恶凶手。他说:“自秦 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潜书·室语》)唐甄明确而尖锐地指出,封建君主至尊权势的取得和专制极权的统治,是建立在杀天下之人、掠天下之财的残暴野蛮行为上的。窃国屠民的残暴无道的封建君主,是导致国家动乱、民众涂炭的根源,“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不乐其生也久矣民之不乐其生,源于君之无道。”(《潜书·鲜君》)。唐甄指出,遍布四海的贪官污吏,不仅不去推行贤明君主的善政,而且日夜猎取天下民众的财富。 “虽田园荒芜,庐舍倾倒,而不一顾也;虽父兄冻饿,子弟死亡,而莫之恤也。”(《潜书· 柅政》)唐甄认为: “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潜书·柅政》)唐甄深刻地认识到,无道君主的专制统治,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国家社会的动乱和四海民众的穷困,然其最终根源,则在于自秦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唐甄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抑君之尊的政治主张。他提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潜书·抑尊》)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甄猛烈批判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甄批判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一)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24.D  25.D  26.B  27.D   28.A   29.C  30.B   31.C  32.C   33.A   34.C   35.C

40.(1)战争提供的巨大需求促使开发者并未意识到巨大的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风险;(3分)战争需求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兴起,从而进一步开发和破坏生态;(3分)战争的需求破坏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如破坏生态文化观和生态价值观,破坏了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与爱护之情),使人的开发行为无法约束;(3分)战争结束后,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推广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谋求最大利润,从而使生产陷入了恶性循环,进一步破坏生态;(3分)这些为美国尘暴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分)

2)危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恶化生态环境、危害民众身体健康进而危及社会稳定。(6分)

启示: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心愿,要远离战争;开发发展生产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要发展生态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要坚决制止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从事最野蛮的破坏资源的活动;要形成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化观。(6分)

41.示例一:信息:秦代塑像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任意一点3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世俗生活化;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任意一点3分)

说明:秦处于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农耕经济时代,体现了小农思想和小农特色下的文化特点;( 3分)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肯定人的欲望和人性,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特点。(3分)

示例二:信息:秦代塑像排列整齐;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令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任意一点3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表现了对女性美的赞赏、对人体的赞美;突出青年巨人洋溢着的青春活力;突出对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任意一点3分)

说明:秦处于专制社会,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强调的是皇权至高无上;(3分)文艺复兴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3分)

45.(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4分)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4分)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分)

(2)实  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3分)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分)

46.1)相同点:都主张以民族主义来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侵略,挽救国家。(6分)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强调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4分)

2)原 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5分)

47、(1)观点:① 朝鲜战争是雅尔塔体系的产物。(2分)② 是朝鲜人民突破雅尔塔体系的尝试,(2分)③ 是美苏两国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较量。(2分)。

(2)影响:

对各主要交战国:①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2分)②打破了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2分)③ 中国捍卫了国家安全,极大提高了国际地位。(2分)

对朝鲜半岛局势:朝鲜战争的结局使得今天朝鲜半岛局势仍动荡不安;韩美联合军演,是朝鲜战争结局的继续,朝鲜半岛成为大国角逐的热点地区和当今世界的一个“火药桶”。(3分)

48.1)商品经济发展促使新思想诞生;宋明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的活力日益僵化,文化专制高压政策压抑摧残了人们的思想;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且达到顶点,统治日益走向腐朽和没落。(7分)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唐甄的社会政治启蒙思想对当时的儒学思想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民主政治倾向和崇尚尊重个性与实学学风的价值取向,对近代社会启蒙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8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二)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命题:湖北省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   138****8256   

24.中国古代设置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B.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5.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26.古代希腊民主和现代民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希腊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是在

A.剥夺了非公民权益以及女权的条件下取得的

B.剥夺了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C.剥夺了妇女、奴隶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D.剥夺了穷人参政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27.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颁布,表明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马克思却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主义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A.国家元首是皇帝

B.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只对皇帝负责

C.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D.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28.黑格尔在比较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时说: “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这里,黑格尔强调了苏格拉底认识的进步意义,那就是苏格拉底认识到

A.人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

B.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C.人的感知成了一切真理的标准

D.人的地位与作用

29.《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走向近代化的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步并非一线。从器物面到制度面,再到观”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0.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31.美国19世纪中期后开始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并提出了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还没有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

B.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其殖民扩张威胁美国

C.美国忙于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扩张

D.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时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下列哪一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A.英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

33.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34.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状况。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②④①③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③②④①

35. 有学者认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克林顿实行的经济政策属于新版的罗斯福新政。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关系问题

C.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D.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消除了经济危机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后,美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所产生的“城市病”,曾是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去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人们这种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健康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战以后,美国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美国郊区功能的单一性也进一步增加了汽车流量。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和郊区普遍采用分区规划制度,将不同功能的城市社区分开布局,使郊区不能步行上班和购物,必须乘坐私人汽车。由于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性特别和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流量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都急剧提高,从而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汽车所排放的这些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严重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农作物、果树、森林等的生长,导致大量减产甚至死亡。由于美国人口向郊区的大举迁移,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郊区由于没有排污管道,家庭污水和粪便就不能通过排污管道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只能使用化粪池。化粪池的损坏和泛滥不仅污染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而且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此外,公路、停车场等硬化面积急剧增多,汽车数量增多和使用量增大,因而,路面和停车场化学污染物质,比如汽油、防冻剂、铅、铜、镉等以及各种细菌增多,由于雨水的冲刷,这类污染物质被裹挟到江河湖泊之中,从而造成水源污染。

郊区的蔓延不仅挤压着人类的活动空间,破坏了大自然的景观,直接导致了美国森林面积的缩减,而且还严重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威胁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居民社区和公路将野生动物的栖地进行了分割,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郊区蔓延所造成的水源污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繁殖。  

     由于城市和郊区的开发,不仅铲除了地面的植被,而且还把地面削平,再铺上沥青或水泥,雨水不经过植被吸收和地下渗透,没有遮拦地迅速排入溪流,在短时间内汇入江河,从而造成洪峰,导致洪灾。湿地、草地和森林等旷野的减少和郊区的蔓延在迅速地蚕食着沼泽和湿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填塞了溪流、沼泽,抬高了河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二战以后,开发商在山坡上大规模建筑住宅,由于在山坡上坡度陡峭,雨水流速特别迅速,因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有时甚至导致了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材料二  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给美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物种的多样性,破坏了自然美景,加重了自然灾害。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重重危机的今天,美国郊区的恶性发展无疑将加剧生态危机。正是由于这种考虑,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念,提倡恢复传统的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目标。然而,要改变美国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美国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

    ——摘编自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环保局《蔓延的代价——城市边缘不同居民开发模式与经济成本》、凯德·本菲尔德等《曾今拥有绿地——城市蔓延是如何威胁美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组织》、亚当·罗姆《乡村里的推土机——郊区蔓延与美国环保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如何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简要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启示。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5、图16,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实行分权和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分权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 ,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

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 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 历九年乃尽行之。”

至于清朝,赋税制度又作了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 查明造报。”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 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徵解,统谓之‘地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明、清征税标准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改革。(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十六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9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自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一直到1941年7月,波苏之间不存在正式的外交往来。苏联驻英国大使迈斯基也“从未同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或他的政府部长们打过交通。”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6月23日西科尔斯基向波兰国内发表广播讲话,表示愿意恢复同苏联政府的外交关系,要求苏联政府释放被监禁在苏联的波兰人。7月30日波兰政府同苏联在英国签订了《波苏条约》,规定,苏联政府同意在其领土上组建一支波兰军队,这支军队在行动上隶属苏联最高统帅部,波兰军队可派一名代表参与其中。

材料二 1941年8月12日,苏联签发针对波兰人的大赦令,被监禁的波兰人陆续获得自由,他们成为即将组建的波兰军队的人员主要来源。但波兰军队武器粮食供应不足,缺乏军官,波兰军队所处的困境和苏方所采取的“消极”立场,促使西科尔斯加紧实施早已有之的从苏境内撤离这支军队的想法。英国也积极支持波方的撤离行动。但是,斯大林明确反对“我明白英国有许多事情需要波兰士兵去做。……英国需要你的士兵。”最后斯大林还是同意“两三个师可以离开”,

波兰军队的撤离,是由于其在苏联境内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其背后则是波苏两个民族之间历史上形成的积怨,相互猜忌,甚至相互仇视。同意在苏联领土上组建一支波兰军队,完全是斯大林对西方友好姿态的展现,是由于政治上的考虑,是企图获得来自英美援助的权宜之计。

从某种程度上说,此阶段的波苏关系实质就是英苏关系。西科尔斯基签订波苏条约是“得到英国政府继续支持的唯一出路……。”英国政府之所以牺牲波兰的利益,是基于它的战略考虑,战时加强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共同打败轴心国;战后与苏联一同对欧洲秩序做出重新安排。

        ——摘编自耿志《1941年至1942年波兰军队在苏联的组建与撤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兰军队在苏联组建和撤离的原因。(9分)

(2)简要说明从波兰军队在苏联组建和撤离折射出苏联、英国、波兰三国之间怎样的国家关系。(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编者按:历史上朝代的兴衰更替无不与人才息息相关,充分合理地选拔人才是统治者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有效策略。作为清朝统治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后金的建立者)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也正是这一点,努尔哈赤稳定了政权,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入关打下了基础。)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令诸臣勿得隐匿有宜大汗之政的贤者,多次申明“择贤而识者任之。”《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中记载努尔哈赤曾言:“为国之道,以何为贵?在于谋事公信、法度严明也。其弃良谋、慢法度之人,无益于此道,乃国家之鬼崇也。我之所言,岂能尽是,倘有不当,勿顾情面。众人之见识,尔诸子及众大臣当直陈之。”在众贝勒的上谕中他进而阐释:“凡贝勒以忠诚事君,奏对之间,无有大于尽言规谏者,贝勒既尽规谏,非忠直之人也。进谏者,凡应奏之言,有闻即以入告,则治道有不裨益者乎!”

      ————摘编自《内阁藏本满文老档》

材料二 《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努尔哈赤明确要求,凡人处世之道,公忠体国,以公为贵。……为君者,能以至公之心,克勤于国,俾其安辑,则天锡丕基,能永享矣。”“人能常怀远虑,容受直言,以公忠之心,勤劬效力,以事其上。则卑者可尊,疏者可密”。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努尔哈赤对众大臣说:“尔诸大臣,勿曰缘何舍亲而举疏,勿论家世,视其心术宽大则荐之,不拘血统,视其才德而举之为臣。凡为治政,其有一技之长者何处有之,倘有堪以辅政者,亦可荐之。”正所谓:“有善于征战者,即宜用以征战,不可私事驱使。若机密之地,必择谨慎端方者处之;辞命之任,必择言论敏达者委之。凡有任使,俱因人酌用可耳,皆随才器使。” “凡有贤才、可任国政者,任贤使能,知之,勿隐。国务殷繁,必得贤才众多,量能授职。偿治国之兵,经理乏才,何以济事。故勇能攻战者,宜令治军;才优经济者,宜令治国”。

————摘编自《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努尔哈赤的人才观和用人策略、用人原则。(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努尔哈赤用人策略的作用。(7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二)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24.C  解析:A、B、D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表现,三项都是由专制制度本质决定的。

25.C  解析:A、B是秦朝文化局面的变化,D是汉代文化局面,所以只能选C.

26.A  解析:B、C明显不对,因为公民权不分穷富,故D不正确。

27.D  解析: D项包含了A、B,C项明显不对。

28.A  解析:苏格拉底认识的意义是认识到人是有理性思维的,故选A。

29.B  解析:中国近代化从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文化,故选B.

30.B  解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1.D  解析:参见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196页。

32.A  解析:参见历史必修第二册教材第125页。

33.D  解析:参见历史必修第二册教材第141页。

34.C  解析: ①是1980年,②是1949年,③是文革时期,④是1953-1956年

35.B  解析:克林顿和罗斯福新政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政府干预问题,克林顿不过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A明显不对。C明显错误,失业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D项明显错误,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但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40.【答案】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1分)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所产生的“城市病” 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2分)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2分)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2分)

  (2)危害:郊区蔓延,汽车成为美国郊区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而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则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郊区的化粪池和非点污染源导致了郊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郊区侵占了大量的旷野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从而减少了人们野外活动的空间,同时导致了野生生物的减少乃至灭绝;郊区蔓延还导致了硬化面积的增加、沼泽等天然分洪地区的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加重,从而导致了美国洪涝灾害的加剧,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2分)

办法及启示: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消费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成本。(6分)

 

41.【答案】             

示例一:信息:三公是分相权,三公各自相互掣肘,互相制约便于皇帝专制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近代民主共和制的运行方式,分权是避免集权专制。说明:秦朝是农耕经济、主导政治的是法家思想;美国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主导政治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6分)

示例二:信息:同样是分权,服务的对象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说明:秦朝是君主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一切力由皇帝制约;美国是资本主义共和制,权力是民赋予的,一切权利受宪法制约。(6分)

45【答案】

1)唐初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后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朝一条鞭法按土地和人丁的多少征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9分)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革,经唐明清数代,最终定型。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由税种繁杂多项向简单单一发展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赋税制度的逐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6分)

46【答案】

(1)共同思想:自由、平等、安全是不可侵犯的人权;言论自由;最高权利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分)

共同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4分)

(2)材料二明确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2分)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4分)47【答案】

(1)组建:苏德战争爆发为苏联领土上波兰军队的组建创造了条件;英国的积极支持;波兰自身的需要;苏联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同意组建波兰军队来获得来自英美的援助;法西斯对苏联、英国、波兰三国的共同威胁。(5分)

    撤离:波兰军队在苏联境内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波苏两个民族之间的积怨和矛盾;英国的积极支持;大国的操控和介入。(4分)

(2)关系:既相互协作,又隐含着矛盾和斗争(为打败共同的敌人而相互协作,为各自国家的利益而相互矛盾和斗争)。(6分)

48【答案】

1)重用敢于谏言者,要求贝勒、大臣敢言直谏,彰显了努尔哈赤重视人才、集众人之思的观念;重视人才的素质,多次申明公忠体国的重视性;用人“不拘门第”、“不分亲疏”,唯才是举;在选用人才时要求“量能授职”、“随才器使”、 “任贤使能”。 (8分)

2)聚拢了人才,巩固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权;为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入关打下了基础。(7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三)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命题:湖北省省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   138****8256   

24.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25. 宋代周行己曾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天下租税,常十之四,而籴常十之六。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这表明宋代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26. 明清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一是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  由此可见改土归流  

A.灵活务实的手段逐渐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B.主要目的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地方统治  

C.争取战略要地,进而控制西南边区,巩固国防的需要     

D.根本目的要以汉族的传统观念影响西南各民族,达到“以汉化夷”

27.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国家是自然的产物,而人则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下列对这一说法理解最确切的是

A.强调当时政治制度是精英政治的产物      

B.力求在大众意愿和精英意愿之间维持某种平衡

C.实际上为一切追求个人利益的行动提供了合法性

D.认为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

28.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会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这表明卢梭

A.认可精英政治              B.推崇代议制度  

C.崇尚直接民主              D. 反对纯粹民主

29.美国名嘴格伦·贝克说:“美国政治意在使候选人代表主流思想,远离边缘化集团利益。‘赢家通吃’的方法就是迫使候选人转向主流路线,以便获得最多的政治支持。”这种现象根源于

A.两党政策大同小异                     B.两党轮流执政的安排 

C.总统制共和制政体的特点               D.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30. 严复认为:“(20世纪初)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这表明严复

A.维护当时社会体制      B.排斥卢梭《民约》思想

C.思想落后保守 ,反对变革     

D.在社会变革方式上是明显的自由主义者

31. 在近代中国公司出现之初,不论官督商办的大公司,还是中小型公司,都积极地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并在市场上形成一股争购热潮,于时“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工业企业的出现  

A. 都依赖于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B.新股发行“争购潮”的出现是实业救国的表现   

C. 政府鼓励扶持政策增强了市场的信心  

D.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是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32.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发展了进化论关于发展的理论,并从民主革命的立场出发,对之进行改造,使之与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依据进化哲学的理论,论证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化的必然规律。材料主要意图表明  

A.进化论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             

B.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进化论论证革命取代改良的必要性

C.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共同发展趋势

D.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呈现出曲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33. 中共中央曾发表宣言称: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宣言

A.较为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国情

B.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实质上偏离了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精神

D.大大延缓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34.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读图《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20世纪50年代)》,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保障

A.投入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资本家缴税   

B.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C.使英国建立了欧洲最好的福利制度     

D.标志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

35. 1956年后,实现农业合作化,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转变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但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实行分田到户。据此可以看出,1978年与1956年比较而言,农村的变化是

A. 人民自发尝试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规模实践  

C. 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出现 “左”倾盲动主义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战败后,1947年10月25日,同盟各国向日本提出了索赔要求,总计金额为540亿美元。……按照传统的战争赔款方法,有现金赔款和实物赔款两种。由于日本的国库早在战争中掏空了,所以向日本索要现金根本不现实。然而日本又是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既没有石油煤炭等能源,也没有铁矿金矿等矿藏,以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赔偿的方式也行不通。剩下的只有用机器设备等实物进行赔偿,可是日本工厂的机器大部份都在美军的战略轰炸中被炸毁,船舶也大部份被美军击沉,可以用于赔偿的实物也少得可怜……1949年后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更使日本战争赔款几乎不可能: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与美日对立;而朝鲜战争更促使美国加快将日本建设为远东的盟友。1951年旧金山和会两岸均未参加,但在美国主导下,蒋政府不得不承认和会的结果,即中国民国放弃战争赔款…………

1972年,在田中角荣访华之前,当时周恩来总理就放弃战争赔偿问题作了下述指示:第一,中日邦交恢复以前,台湾的蒋介石已经先于我们放弃了赔偿要求,我们的肚量不能比蒋介石还小。第二,日本为了与我国恢复邦交,必须与台湾断交。中央关于日本与台湾的关系,在赔偿问题上采取宽容态度,有利于使日本靠近我们。第三,如果要求日本对华赔偿,其负担最终将落在广大日本人民头上,这样,为了支付对中国的赔偿,他们将长期被迫过着艰难的生活。这不符合中央提出的与日本人民友好下去的愿望。

——《中国放弃对日索赔的真实原因》

材料  《旧金山和约》规定,“将日本人民在制造上、打捞上及其他工作上的服务,供各该盟国利用,作为协助各该国修复其所损害的费用。”吉田茂内阁外相说:“赔偿,应该作为政治问题来解决。”1954年,日缅签订协议,日本在10年内向缅甸提供价值相当于2亿美元的实物和劳役赔偿,每年提供500万美元的经济协作,同时规定在日缅共同经营的实业里,日本要持股40%,日缅实现了经济政治关系正常化。1956年5月,日菲赔偿协议签订,日本拟以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形式在20年内向菲律宾支付2.5亿美元的民间借款,是年7月23日,日菲赔偿协议生效时,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苏哈托执政时期,日本对印尼援助总额为32250万美元,其中包括贷款和赠款250万美元,印尼对华关系逆转,掀起迫害华侨和反共高潮。日本的机械、化肥、化学品等工艺品涌入印尼,日本资本侵入印尼的农业、石油、渔业和制造业各个部门。日本所需的燃料和矿物性原料许多来自东南亚国家,如锡及锡合金占同类资源进口的96%,天然橡胶为98%。日本首相岸信介说:“日本是亚洲的日本……作为其代表去和美国握手,就会给日本增添光彩,也会给整个亚洲增添光彩。” 

——摘自《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二战后中国放弃对日索赔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归纳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赔偿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赔偿的影响。(15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天工开物》(1637)     图2《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中西方科技文明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2年张之洞首先提出十年内逐步废止科举制度,这一建议受到清廷采纳。方法是每科取士名额递减,分三科减尽,十年之后,一律从学堂取士。……此后不久袁世凯、端方等大员会奏《请废科举折》,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绝无大兴之望。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十年莆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视,岂能我待。”……端方与袁世凯的废科举的建议被清廷采纳。

材料二  废除科举后……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虽然新式学堂建立,也提出了诸多带有近代性质的建议和方案,但是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西学尚只了解皮毛,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来酝酿发展一种更好的新的选官制度。清政府的选官由于缺少标准,出现了讨官跑官, 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等现象。这就导致原本混乱的社会更加乌烟瘴气……读书人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中很多人迅速倒向了革命派或者成为地方士绅、督抚以及立宪派的坚定支持者,还有些读书人为谋求生路加入了新式军队,他们由于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对满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使得他们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力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在科举制改革问题上的变化。并概括导致变化的原因。(要求:不得摘抄材料原文)(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并谈谈你对废除科举制度的认识。(要求:不得摘抄材料原文)(9分)

 

 

46.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各种政体下的每一国家的立法机关的权力所加的限制:

第一,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确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第二,这些法律除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之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

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

第四,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1913年9月,(内阁)秉承袁世凯之意提出改变国会制宪与选举程序,要求先选举正式总统后制定宪法,国民党议员被迫违心同意。9月5日、8日,众参两院先后通过选举总统案。宪法起草委员会仅用了5天就完成《大总统选举法》,10月5日公布。6日,在军警荷枪实弹的恐怖气氛中,国会议员苦熬11个小时,终于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

    ——姬丽萍:《民初议会制度的确立及其运作》

(1)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认为立法机关行使权力应遵循的原则。结合所学,说明其目的。(8分)

(2)材料二中立法机构的运作与洛克的设想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47.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诺门罕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苏联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于日本的伪满洲国。伪满洲国与蒙古国为邻,并分别有日本及苏联的驻军。双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边境纠纷。
  1935年起,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部队以及兴安骑兵部队,便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战事于1939年在当时的满洲蒙古的边界诺门坎发生……以日本关东军大败结束。

——《百度百科之诺门坎战役》

材料二   1940年后,日本东京为“北进”及“南进”的策略而争论。北进计划是短时间结束夺取东南亚的南洋作战后以陆军向苏联西伯利亚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而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通过诺门坎之战,使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刻敢于抽空远东边境的20个亚洲师投入欧洲战场,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凤凰资讯之日苏诺门坎战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门战役爆发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概括诺门战役的历史影响。(9分)

 

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秋瑾被清政府以革命罪杀害后引起舆论的不同反应。《申报》云:“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近被人指为徐锡麟党羽,遂被拿获,立予斩决。闻者莫不慄慄”。秋瑾“殊负新学名誉,此次惨被株连,无不同声叹息。”《时报》则发表文章称秋瑾是一个如“俄之苏菲亚、法之罗兰夫人”的女权革命者。“(秋瑾)女士平时持论谓:女子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仰给男子,今新少年动曰‘革命,革命’,吾谓革命当自家庭始,所谓男女平权是也。”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16号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徐锡麟与秋瑾的大幅照片。孙中山则说:“秋侠虽已捐躯,火种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

材料二   范文澜说:“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女的伟大代表人物。”“她认定革命是救国的唯一道路”,并“坚决走革命道路”。“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后来千千万万的爱国妇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1)请分别概括材料一对秋瑾之死的不同评价?(9分)

(2)结合材料概括秋瑾的精神品质(6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三)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24.【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分析秦汉与隋唐宋,不难发现两个时期各自的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都有变化。政治方面,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经济格局方面,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ABC三项都仅是变化的一个方面,只有D项符合题意。

25.【答案】D   【解析】材料着重强调政府财政分配以商品贸易的方式进行,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说明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未说明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征收赋税方式的变化,故B项不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26.【答案】【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审题目选项,A项的说法直接体现了材料意思也反映了改土归流的实质目的;B项主要目的不是稳定地方;CD两项都是改土归流的出发点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项。

27.【答案】【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亚里士多德生活时代的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其话语的含义。当时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不是精英政治(代议制),故A不符合题意。BC项是代议制民主情形下社会状况,故BC理解错误。D项符合直接民主情形下人们的追求。

28.【答案】【解析】本段材料的主旨强调英国人是议会的奴隶,议会选出后国人无话语权了,即议会专权,这是批评英国的议会制;同时,为了防止代议制下的议会专权,卢梭主张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会讨论并通过,这表明他反对代议制,即反对精英政治,推崇直接民主。

29.【答案】【解析】材料中的“候选人”和“主流思想”,说明美国总统候选人要想获得选举成功,就要符合主流民众的利益,这是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必然结果,故选C项。AB两项不能完全体现美国政治的特点和其本质,C项与题意不符。

30.【答案】【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主旨。A项明显错误,作者认为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思想“盖其本源谬也”,他拟《民约平议以药社会之迷信。由此可知他并不排斥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思想,而是国人的理解和实现方式有差别,故B项错误,严复崇尚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主张社会变革,所以不能说他思想落后保守,反对变革。由材料中 “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可知严复反对暴力革命,在社会变革方式上,自由主义者是反对暴力革命的,而主张渐进变化,"自由主义的真髓是反对使用武力,武力是一切暴政的基础"。故D项最符合。

31.【答案】D 【解析】晚清时期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出现是在外国公司的示范效应下出现的,所以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是主要融资渠道之一但不都是依赖这一形式,故A错误;“争购潮”的出现原动力是利润的刺激,故B错误;C项夸大了晚清政府对工商业的政策作用。故符正确答案为D项。

32.【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错在主要思想武器,三民主义才是主要思想武器。C项错在共同趋势,以中国革命特点代表世界革命趋势属于以偏概全。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意图。故正确答案只能选B

33.【答案】【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区分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要求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政策”,这就可以判断不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而是处于从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的阶段,由此排除B。中共这一政策也是在客观地分析当时中国国情,即认识到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作出的调整,A项正确。这也符合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精神,并能加速民主革命的进程,故CD错误。

34【答案】B   【解析】根据统计图表分析英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投入比重判断,投入最大的事政府补贴,说明A、D两项都错误。C项在在中没有办法体现出来。故正确答案为B项。

35.【答案】【解析】本题关键是读懂对变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B项错在“大规模实践”,因为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农户在政策没有出台前自发地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属于一种初步的探索。C项错在“彻底”。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从后来的实践看应该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是盲动主义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A项。

 

主观题评分说明:

(1)各小题有其他不同的回答,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且合理的可酌情给分,但总得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总分。

(2)本答案及评分细则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进行调整,然后统一按调整后的标准进行阅卷。

40.1)原因:战败后的日本经济凋敝,国库空虚,自然资源极其匮乏,无力赔偿;美苏冷战局面以及新中国的成立等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促使美国采取扶持日本的政策;中国的国民政府及蒋介石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新中国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向未来,为减轻日本人民的负担,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在赔款问题上采取宽容态度。(10分)

2)特点:赔款与贸易、劳务输出相结合;与投资、控股和资源共享相结合;与政治问题挂钩(附加政治条件)。(6分)

影响:对日本:通过经济赔偿、经济合作和援助等方式,日本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对东南亚:一方面也有利于东南亚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另一方面;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呈现不平等的趋势,日本趁机加强了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控制。对亚太地区:日本亚洲右翼势力、大国主义倾向滋长,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9分,回答其中任意3点即可)

41. 示例一  信息:中国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重经验、综合和实用;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重实验、分析和理论。

说明:中国处于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服务于市场和工业。

示例二   信息:中国缺乏逻辑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处于对现象的描述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善于分析,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说明:中西方政治制度和传统思想存在差距,中国处于专制社会,思想受到禁锢,没有破除迷信神学的动力。西方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理性主义确立和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自然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示例三   信息:中国是传统科技,没有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也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于世界;西方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物质条件,。

说明:中国没有殖民扩张,闭关自守,思想保守,阻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包括科技的交流和发展。加上自然经济分散、封闭的特性,使科技发展缺少应有的动力;西方殖民扩张,市场的开拓和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发展的巨大动力,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评分说明:其他不同角度比较提取信息且合理说明,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45. (1)变化:由渐进的改革变为激进的立即废止科举。(2分)

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实用型人才;世人重科举、轻学堂,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4分)

(2)影响: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才;导致了官员选拔制度的混乱,加剧了社会的混乱;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导致清朝政权的社会基础崩溃,加速了清朝政府的垮台。(5分)

认识:作为一项行之千余年的制度文明,科举制度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对于科举改革这么重大的决策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周密的部署, 而不是贸然地用一纸命令将其立即废除。(4分)
 

46.(1)原则: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应为民众谋福利;有限的征税权;立法权行使要有独立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

目的:实现权力的制约平衡;防止专制与独裁;维护人民基本权利。(2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立法草率;立法权受制于行政权,缺乏独立性;成为谋求个人专制的工具。(3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控制了政权,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专制主义根深蒂固,缺乏民主政治的实践经验;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4分)(答出三点即可)

47.(1)地缘政治的冲突;日本关东军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德意日走上走上法西斯道路后,相互勾结,加紧对外扩张。(6分)

(2)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有力的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促使日本放弃“北进”战略,使苏联得以在卫国战争中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促使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将美国拖入了战争,为日本在二战中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9分)

48.(1)评价:《申报》《时报》反对清廷将秋瑾定罪为革命党人。《申报》认为秋瑾是学界爱国新女性的代表人物,被株连杀害,令人叹息;《时报》认为秋瑾是女权革命的代表人物,要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而非反清。《民报》(以孙中山为代表)认为秋瑾是为反清革命而殉难的英雄,大力宣传以唤醒民众投身革命。(9分)

(2)品质:面对民族危亡和黑暗现实的,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献身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封建礼教,敢于抗争,打破精神枷锁,要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革新精神等。(6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命题: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     138****8256   

24.在古代中国,从商周以下,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宗族纽带不仅从未被打破,而且以分化和变形的方式适应了从古至今的千百次社会变革,宗族伦理推广为政治伦理,等级制的亲缘关系支配了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活动。材料表明   

A. 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

B. 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逐步建立并被强化

C. 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直接影响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生活

D.宗法血缘关系随着专制政治的强化而削弱

25《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入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

A.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      B.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

C.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D.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

26.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A.“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  B达到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C客观唯心主观唯心主义决定性地位  D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27.文艺复兴来出现罗马法复兴,各城邦国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市民阶层都从成长的罗马法学家那里得到强大力量的支持,得以削弱教权或者反对专权、争取民权,进而发展出各自的商法和海商法主要调整商船海事纠纷由此看来,“罗马法复兴”的关键因素是

A.文艺复兴的强力推动             B.法学家对法律的重新改进与调整

C.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D.罗马法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28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

A.邦联制总统制    B.议会制共和制      C.三权分立    D.精英政治

29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还自然地联系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例外。这一认识催生了欧洲的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近代自然科学

30.图7是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上海《申报》(时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整版的华成烟公司的“美丽”烟广告,将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极似一支利箭由东射来;叹号两侧有“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该广告 

A受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影响而设计             

B将企业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

C.体现了实业救国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表明日本侵华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

3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毛泽东这样说是着眼于

A.资本主义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B.发展资本主义更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C.发展资本主义可以使中国尽快地结束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D资本主义工业化可以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物质前提和替资本主义准备掘墓人

321921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     B.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D.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

33.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保护,对外推行所谓的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强国。日本学者福武直说:日本越是在这条道路上迅跑,就越会被世人看做是经济动物而唾弃。”这一言论实质上反映了日本

A美国保护的不满                        B想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C想在科技实力方面超越美国                 D.右翼势力鼓吹对外扩张

34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这一过程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C.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35. 8是我国20002012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走势图,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图8 20002012我国外贸依存度走势

(注:外贸依存度,是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通常是用来评估开放程度的主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A中国经济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B中国经济随国际市场波动而波动

C.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渐趋合理        D.中国是外贸型经济大国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9分)并做简要评价(6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15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16  1840年的世界经济

比较图15和图16,提取两项有关世界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 《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6分)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并分析其实际效果。(9分)

 

46.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为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凯末尔采取了三项带有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苏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规定学习必须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废除伊斯兰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凯末尔革命和改革的主要原则。(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在土耳其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10分)

 

47.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材料二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结症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冲突激烈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萨达特的思考有何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6

 

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9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24.【答案】C 【解析】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基础,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理解古代政治结构与特点的能力。A项不能表达题干材料的主题意思,材料涉及政治和社会经济等方面;B项只说到等级制而忽视了血缘关系的作用;D项观点错误,古代血缘纽带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适应了社会无数次变革并进而影响着社会政治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故正确答案为C项。

25.【答案】D 【解析】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活跃。

26【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主流思想演变重大史实的了解及对理学与心学主要区别的比较分析能力,难度较大。以 “鹅湖之会”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区别的分析比较。陆和朱同样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两者的哲学范畴都是唯心主义,排除C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陆却认为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只要“发明本心”,就可以不断扩大和完善人的良心结构,让人们自觉遵守封建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分别是理学与心学的认识论的方法与途径,而不是联系,排除A项。两者都是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B项。

27.【答案】C 【解析】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出现了反教权以及后来争民权、反专权的运动,而罗马法中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符合这一斗争的需要,纷纷从罗马法中寻找力量支持,正如材料信息所说“进而发展出各自的商法和海商法”,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成为“罗马法复兴”的关键因素,C项符合题意。B项、D项并非“关键因素”,也没有体现材料主旨。A项促进了罗马法的复兴,但不是关键因素,因为文艺复兴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的结果。因此,决定罗马法复兴的关键因素还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28【答案】D【解析】材料中美国精英考虑的是防范“人民暴政”,即直接民主的弊端问题,所以与前三个选项无关,美国实行的是精英政治A项错误,美国建国后是废除了邦联制,实行联邦制;B项不符合美国,议会制共和制国家如德国和法国(1871年-1918年的德国是君主立宪制,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变为议会制共和制,国家元首总统是虚位,没有实权,政府首脑总理掌握着实权,美国不是这一类。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美国的开国精英们用“代表权、选举权、同意权和知情权”四者确立了“人民”和“政治精英”之间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人民将“代表权”出让给“政治精英”之后,就可以不必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如此就可以避免因民众素质带来的种种弊端;而通过“选举权”,“政治精英”与“人民”之间可以互通流动,部分“人民”可以上升为“政治精英”,而“政治精英”落选后也必须回归为“人民”。如此,既排除了“人民”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可能,又能够将“主权在民”这一理念说通,正为此而实行精英政治

29.【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法国思想家反对专制,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社会的思想。“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例外。”指向新政治制度构想的启蒙运动。

30.【答案】C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片为命题的情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以及日本侵华历史进程的掌握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图文信息综合分析。根据时间信息为1931年10月5日,可以判断与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有关,但是不能表明广告是直接受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而设计,排除A项。而广告的设计是将民族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的,排除B项。日本侵华主要威胁到沦陷区的民族企业生存,排除D项。该广告将实业救国思想与抗日救亡的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

31.【答案】D【解析】注意分析理解材料,毛泽东的意思不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更有利于无产阶级”体现了毛泽东是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角度来关注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

32.【答案】C【解析】题眼关键在时间19218月,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33.【答案】B【解析】不愿做“经济动物”是要做“政治动物”,故选B项。

3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题;AB都不能完全涵盖题干中的历史事件;C项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

35.【答案】A 【解析】外贸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对外贸易总体规模大幅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表明我国已经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更深度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图中反映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虽有起伏波动,但都维持在的高水平(百分之四十以上),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家庭当中。BD两项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材料只能证明中国是“外贸型”,不能证明是“大国”C项错误, 201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在经历了入世初期的快速增加后有所回落,这表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成效显著,经济增长正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变。但不能说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渐趋合理。

主观题评分说明:

(1)各小题有其他不同的回答,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且合理的可酌情给分,但总得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总分。

(2)本答案及评分细则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进行调整,然后统一按调整后的标准进行阅卷。

40.(1)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10分)

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9分)

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中国的进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6分)

41.示例: 信息一:商业贸易由局部地区(亚非欧洲际)贸易发展到世界性贸易。

             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殖民扩张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信息二:对外交往的方式从和平友好交往到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

           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把广大的亚

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内。

           信息三:文化交流由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明:古代发达的东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西方文明对东方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分说明:其他不同角度比较提取信息且合理说明,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45.(1)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6分)

2)特别之处: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实际效果: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9分)

46.(1)原则:政教分离(世俗化);民主化;法制化;近代化、民族主义。(5分)

2)意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废除苏丹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全面彻底改革,在立法、教育和历法等方面去除伊斯兰教的影响,实现了政教分离,使土耳其由一个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民族复兴道路。(10分)

47.(1)原因:历史上的长期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和文化历史遗产归属的纠纷;现实里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战略地位的重要和丰富的资源使之成为大国争夺之地。(8分)

(2)意义:促进了与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开启了中东和谈之门。(3分)

因素:巴以彼此间的分歧;西方大国的插手;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与恐怖分子的威胁。(4分)

48.1)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6分)

2)不矛盾。1分)

  因:《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了法国的制度),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另一方面,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被侵略国家反抗拿破仑侵略,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8分)

 

 

 

 

 

 

 

 

 

 

1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茂文 主编

编辑:项晓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麻城三中 校长: 张欢 邮箱 mcszxb@163.com 教师QQ群:209696
麻城三中校友QQ群:305032344
学校地址: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东环路100号 邮编 438313 电话 0713----2625452
麻城三中版权所有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