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工作 > 李镇西《一碗阳春面》课堂实录

李镇西《一碗阳春面》课堂实录

2009年01月03日 09:55:45 来源: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 访问量:1570

《一碗阳春面》

 

授课人:李镇西

 

地点:北京六一中学

课型:公开课  借班上课

 

(聊天,交流)

师:公开课和平常上课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不同……听课教师多……学生不同……

师:学生为什么不同?你们是一个班的吗?

生:不是一个班的,六个班的。

师:那为什么不把一个班的同学放到这里来上课呢?为什么不让同一个班的其他同学分享呢?还有什么不同?

生:方式也不一样。

师:那个同学说方式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方式不一样?你举个例子。

生:比较开放。平常上课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公开课的时候学生发言比较多。

师:可以理解的。公开课要多发言,要展示六一中学的风采。我给大家说两句:今天我做一件我很不想做的事,我最不愿意在外面上公开课,你们说为什么?

生:累。

师:不累呀,我不觉得累呀。你说呢?

生:不了解。

师:教学是要了解学生。还有呢?公开课的时候人比较多。有很多非自然的东西,很别扭。比如我平常的课这节课没上完怎么办?没上完就没上完,下节课接着上嘛。但公开课就一节课,我不可能给你们上第二节课,所以有时候要打断你们的发言,完成任务嘛。第二是公开课比平时要多做一些多媒体呀节目呀。麻烦!我今天来,第一没有多媒体,第二没有一些节目。为什么?我就想让同学们像在平时上课一样,很自然的上。我在这之前,已经把课文寄给了大家,你们老师已帮我校对好了。因为课文比较长,就让大家预习了。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叫什么名字?

生:李镇西。

师:哎呀,你们怎么那么聪明啊,我来自什么地方?

生:成都。

师:我考你们一个常识啊,最近咱们国家又有两个地方被确认为世界遗产。哪两个谁知道?哦,大熊猫卧龙基地,我就住在大熊猫基地脚下。四川比北京漂亮吧?希望大家到四川玩。现在是810分,我们上到855啊。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平时都是怎么上课的?拿到一篇课文做什么?

生:预习,分段,分析。

师:谁分析?

生:老师分析。

师:分段谁分?

生:学生,老师。

师:学生分段,老师验证。然后呢?

生:回答问题。

师:谁提问呢?

生:老师。

师:哦,我们今天尝试一下,从同学们这个角度来上这节课,拿到一篇课文,首先关注的是什么?

生:内容,情节。

师:情节,哦,然后呢?在故事当中很自然的有人物,在故事中展开人物。小说说了什么?就是要表达什么?这就是小说的中心主题。还有一点你们没有说到,就是作者,作者就写在那儿嘛。

师:首先大家先读,读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还有就是有问题提出来,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价值,我们一起来研究。老师也可能把老师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同学们读了之后有什么生难字?互相之间看一看。

生:第3自然段,有一个“打烊”。

师:你解释一下“打烊”什么意思?

生:就是歇业、关门。

师:我觉得歇业这个词不太恰当。关门也不恰当,我晚上睡觉关门,能叫打烊吗?

生:停止营业。

师:哎,对,停止营业。歇业是什么?不想营业了?倒闭了?还有什么?

生:第90段,最后一个词,札幌是个地名。

师:还有什么字啊?老师考考你们好不?这个字我不认识。第8段,老板娘抬头什么了一眼?

生:瞥。

师:什么意思?

生:看。

师:对,就是看了他一眼。还有一个字,第5段,女人怎么样?

生:怯生生。

师:看来难不倒你们啊。看来你们都预习过,同学交换一下,最能打动你的细节,或者你们看了以后,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最好勾画出来,然后大家交流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让你怦然心动。然后交流一下。

2分钟)

师:现在大家交流一下好不好?哪些地方最感动你?好,咱们请同学起来交流一下,哪位同学起来说?

生:我觉得第47段——52段,他们一起吃面,说出他们比较贫困的状况那个地方,他们经过了团结,终于克服了困难。

师: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她的母亲坚强不屈。

师:被他的母亲感动了,还有什么地方?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40段,老板娘把他们领到二号桌,把预约牌藏了起来。我觉得老板娘想要帮助他们,又很尊重他们的人格,于是老板娘就默默地帮助他们。如果直接说,可能会让母子三人感到尴尬,觉得因为是家境不好所以让人记住。

师:帮助他们,同时尊重他们,不让他们难为情,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细节,在课文当中还有没有?那个男生说说。

生:22段到24段,老板娘说下三碗面行不行,老板说不行,这样他们会很尴尬的。

师:对,不能让他们感到尴尬。还有没有?

生:第33段,老板和老板娘立刻把墙上挂的价格牌一一翻过来;第42段,43段老板把三碗面应声放进锅里,其实他们要的是两碗。

师:对,要一碗,放一碗半面,要两碗,放三碗面。体现了他们对母子三人的关照、尊重。

生:第56段到第63段,这一段算是一个插叙,他们母子三人一起吃面,不觉得是尴尬,而觉得是一种光荣,因为妈妈的勇敢,勇敢的买一碗清汤荞麦面。

师:你说是谁感到尴尬?

生:哥哥和弟弟。

师:哦,哥哥和弟弟。这篇文章,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它是一篇关于什么的小说?一定用词,两个字。

生:亲情。

师:亲情啊,是这个意思?可是老板娘和母子三人不是亲属。

生:温情,关心。

师:这里是谁关心谁?老板娘夫妇关心母子三人,老板娘关心母子三人是为什么呢?是老板娘夫妇的善良。那么这种关心这种抚慰,我这样想:它只是老板娘夫妇对母子三人精神上的抚慰吗?是不是反过来老板娘夫妇也从母子三人身上得到了收获?举例,哪些地方体现了老板娘也从母子三人身上获得了这种精神上的收获?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感受到了收获?这个男生。

生:7273段,有的旅客问到二号桌,老板夫妇就把“一碗阳春面”的事告诉他们。并说,看到这张桌子,就是对自己的激励。

师:对他有激励,这张桌子蕴含着什么精神在里面?这个很重要的。

生:坚强。

师:母子三人面对厄运,不向命运屈服,一个妇女两个孩子,都是弱者,可他们表现了一种坚强,这种坚强感染了老板。这种互相的感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是一种感动。我是这样概括的,这是一篇关于感动的小说。母子三人感动了老板娘,老板娘也感动了母子三人,当然被感动的绝不仅仅是老板娘和母子三人,还有其它的顾客,很多人就是为了吃一碗面,为了体会一下“幸福的桌子”,他们远道而来,他们并不是来吃面的,是想获取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精神是关于善良,关于坚强,关于尊重,关于平等。老板娘和母子三人之间为什么会互相感动呢?老板娘为什么要多给他一份面呢?有的人说老板娘经商有道。她为了什么?

生:为了帮助他们。

师:我这里想说的是:这篇小说当然是为了表达母子三人的坚强,也为了表达老板娘的善良。这个群体之间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这篇小说不单纯表现了坚强,也不仅是善良。善良的人之间有时候需要互相抚慰,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唤醒。善良的人有时候需要互相唤醒,当我们一颗善良的心照亮别人的一颗纯粹的善良的心的时候,我们共同的心里才能开出美丽的精神之花。我理解,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良、同情、尊重。善良的人之间的互相抚慰,这才是一种互相的呵护。这是我的理解,老师的理解。我们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感动大家?哪些细节。

生:我感动的是90段,母子三人多年后又回到这个面馆,已经渡过了艰难的岁月,这里看出,是老板娘的鼓励,让他们渡过了艰难的岁月里,他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了,仍然回到这个面馆来吃面。

师:为什么14年以后要重返这个面馆?

生:我感觉是感恩,这对他们不仅是一顿饭的帮助,而是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师:他们来吃面,从面馆当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日常逢年过节发个短信,打个电话也不觉得感动,可在特定的这样时候,一句问候,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他们不但活下来了,而且生活得很好。还有什么地方?

生:令我感动的地方是59的一段,弟弟心中努力地喊着,不能失败,要努力地活着。我们都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很贫困,他们的父亲留下一大笔债,这看出弟弟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

师:刚才课间的时候我问了一下,很多同学都觉得吃面的时候很感动。老师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83年,当时刚翻译过来,我读了以后,一下子想起自己的童年。我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一手牵着5岁的妹妹,一手牵着我。有一次我母亲病了,我就代她到她的单位去领工资,我觉得走了很远很远,那是一个冬天。那时一个阿姨,我现在还记得是一个胖胖的阿姨,她用针线帮我把口袋缝好。她掏出两毛钱,那时两毛钱很值钱的呀,她说:“镇西,这么冷,你去喝一碗羊肉汤吧。”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你们觉得我会去喝羊肉汤吗?

生:不会。

师:我当时很幼稚,把钱给了妈妈,我觉得2毛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妹妹不懂事的时候,我就说,无论如何不能让妈妈生气了。我现在想的就是,怎么也要让自己的行为、行动能报答妈妈,也报答关心我们的人。很遗憾,那位阿姨去世了。文革的时候被活活的打死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亲切地抚摸,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莫大的勇气,无比的温馨。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刚才谈的是感受,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呢?你们要提一个问题,但是你们要有答案,要把别人难住,有没有同学找到?要敢于发现问题。
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们注意没有,这母子三人那几年为什么都到这同一个面馆来吃面啊?

生:他们虽然只是吃了一碗面,老板和老板娘也都会祝福他们,而不是不礼貌不尊重,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平等。

生:他们觉得在这里虽然只是吃一碗面,但是获得的享受远不止一碗面。

生:我感觉他们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老板和老板娘在面里多给他们。

师:他们感觉到了么?

生:因为当时条件不好,这里可以吃得饱一些。

师:哦,他的意思是说在这里吃的实惠。在这里吃得比较多,别的面馆就吃得比较少,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但我个人觉得这里不是主要的原因。那么我要追问一句,老板娘对他们的关心,使这母子三人成了回头客,但如果他们不再来了呢?他们的做法是不是会改变呢?我想不会的。不要把爱当成一种手段,不要让爱沾上功利色彩。我对你好,是为了下次你照顾我,这是不对的。如果老板娘从事别的职业,她依然是很善良的。

师:我要问,这篇小说和其他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看了一遍,就应该知道了。

生:这篇是按时间顺序。

师:很多小说都按照时间顺序呀。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时间跨度比较大。

师:地点呢?

生:地点没变。

师:还有什么没变?

生:人物没变。

师:甚至人物的动作行为都没有变,这篇小说很像一个剧本。时间跨度很大,这跨度之间都靠什么去填补?

生:插叙。

师:也靠读者的想象去填补。由于人物没变、地点没变,甚至故事情节也没有变,这个小说在构思上非常的精巧。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小说有个悬念,四次吃面,如果换一种叙述的方式,可以怎么说?首先从哪里说起?可以从他们的父亲去世写起?后来他们去吃面,老板娘对他们的照顾,后来……我这样的表述,内容没有变,主题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有变。但这样结构变了,变成开始就吃面了嘛,就造成了悬念,第一次吃面的时候,读者读到这里,会有很多疑问的,你们读到这里想起来了什么?

生:爸爸怎么没来?

师:还有为什么吃一碗面,为什么孩子一身崭新的运动服,女人却穿着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的短大衣?而且是顾客都走得差不多了才来吃面?第二次也是这样,描写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是重复的,但是悬念是更强还会是更弱?

生:更强。

师:怎么又来了?一样的穿着和神态,一样的情节。两次给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偶然的,第二次就不是了。第三次人物的出场,和前两次一样,第三次是什么呢?是盼望他们来,可能又要来了吧?他们的神态以及对话,老师特别感动的是63段,“母子三人,静静地,互相握着手,良久。继而又欢快地笑了起来。和去年相比,像是完全变了模样”。这是一篇感动的小说,母子三人感动了老板娘,老板娘感动了母子三人,还有一种感动,是母子之间的感动。后来几年却中断了。读者的心理更加急切了:“为什么还没来呢?”打个比方,就像流水一样,流到一定的地方,河水就被大坝拦住了,但是水位增加,不知什么时候轰然倒下,形成壮观的瀑布。然后写面馆的变化。后来呢?一直到14年之后,这次一波三折,门被拉开,大家都静下来:“来了,终于来了。”但是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呢?是两个西装青年,大家就松了一口气。但是这个时候,关键的转折点到了。谁进来了?小孩子由少年变成了青年,而母亲变化不大。母亲走进来了,而且穿着和服和原来一样,还有一个最大的不一样,语气不一样。开始怎么样?怯生生的,难为情啊,怕老板瞧不起,也怕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长大了呀,现在却是平静,为什么平静呢?是自豪,是从容,十几年过去了,挺过了最后的难关。整个店里的人才知道,这母子三人来了,这母子三人是他们精神上的榜样,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师:你看整个这个故事,写得一波三折。他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生:第三人称。

师:小说主要是以谁的眼光在写?

生:老板娘。

师:那怎么不以老板娘的口气写呢?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换成“我”呢?他完全可以把老板娘换成“我”。我们看这里这个细节:“此刻,柜台里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母子三人说话的老板和老板娘不见了。在柜台的深处,只见他们两人面对面地蹲着,一条手巾,各执一端,在擦着那不断夺眶而出的泪水。你想一想,如果是第一人称,这段描写容不容易出来?我理解是为了对老板娘也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作者开始的时候,是一种客观的、平静的心态,听作者讲故事,如果是“我”,读者很自然逐渐的就进入了老板娘的心里,和她一起感动。老师说了这么多,我要说一下作文,一件很普通的小说,怎么写得一波三折?需要考虑一下视角,需要有一个结构,如果是别的结构,这个悬念是出不来的。昨天晚上我在这个会场上,我跟老师交流,我说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二十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山洞一个学生的来信,名字叫杨守峰。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放松心态,渡过高考,不要把高考当成唯一的选择。后来8月份……

(后面是一个故事)

师:很早以前,我都想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关于激励,关于善良,关于坚强,关于自强不息。但二十多年来我都写不下来。正好有一个老师说他认识这个人,我就说:“好,你把我的手机号邮箱号都留给他。”这个人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个男生,根据字迹和名字,很有悬念的啊。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叙述有不同的效果,但我这样叙述并不是编造,我忠于我当时的心里感受,所以同学们,你们写文章的时候不需要编造,只要忠于生活,你的文章就写得好,你的人生就变得无比精彩。我期待你们的人生精彩,你们的文章同样写得引人入胜。我这节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

 

 

(易喜平  荐)

推荐人语:

    有兴趣的老师不妨把本课例和袁卫星老师的《一碗阳春面》课例对比研究评点一下,我相信这样的比较研究一定会对自己有所启发。

编辑:飘渺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麻城三中 校长: 张欢 邮箱 mcszxb@163.com 教师QQ群:209696
麻城三中校友QQ群:305032344
学校地址: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东环路100号 邮编 438313 电话 0713----2625452
麻城三中版权所有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