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内资源 > 《桥边的老人》教学案例

《桥边的老人》教学案例

2013年10月04日 10:27:52 访问量:2680

《桥边的老人》教学案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体会、感悟。《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它太多的动作。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问题之一要让学生理解简单的语言背后到底蕴涵着怎样丰富的语言,以此来展现老人的性格和情感?问题之二要让学生掌握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统筹这两个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因为要一节课结束这堂课,因此作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都以预习资料的形式加以解决。

学生情况分析:由于教学安排的原因学生对课文没有充分预习,也不能很好掌握内容。但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比较热情、好学,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得力,引领学生较快进入课文,学生还是能掌握课文的各项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2)掌握叙述视角。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中理解老人的感情。

2)注重学生当堂写作的能力,并能展示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战争的残酷性。

教学重点:1)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2)学生能了解“冰山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言简意丰与“冰山理论”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树立作品理论作品的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课前准备好音乐和图片,滚动播出)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体验法,让学生教快进入课堂教学氛围之中。战争已离我们远去,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无法读懂战争之下的人们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基于这种教学现状,我采取战争音乐和反映战争的图片滚动播出的形式。

二、对话式表演

上课之前指定好三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体验法,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对话之中,更在声请并茂的朗读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和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走进文本,分析文本

1.品析鉴赏人物对话。

全文对话分为三个片段,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说出哪些词语蕴涵丰富的含义?并把含义完整地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文本,切忌凭空谈论。

2.冰山理论

在讲解完作品的对话部分,引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形成作品---理论---作品。

[设计意图]这篇作品很好地体现大作家海明威写作特色,因此很有必要结合具体作品,让学生掌握“冰山理论”,再由理论回归到作品中去,把握作品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叙述视角

让学生掌握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度。这是《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所涉及的教学要点。

[设计意图]正是因为叙述视角是有限视角才更好地体现本部作品言简意丰的特点,这两者之间的饿关系要梳理清楚。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生结合课内所学知识改写本文,一则更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要点;二则写也是语文课的常规项目,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个展示自己语文水平的平台,更爱好语文。通过写老人的内心世界,更让消化上课所学知识。

五、结束语

老人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却被卷入战火之中。老人是个弱者,是个无辜者。海明威关注的不再是英雄,也不再是争议2,也是战争之下的弱势群体,这让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让我们在祈祷和平中结束我们这堂课。记住:生命何其可贵,战争何其残酷。

课前准备:

1选好三个同学读课文,规定好要读的内容。

2作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都以预习资料形式下发。

课后作业:

补写一段话,要体现言简意丰的特点。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5分钟,播放音乐及PPT战争音乐和反映战争的图片滚动播出的形式

(上课铃响)

师问(导入):纷飞的战火,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战争之下的人们是如何生存,如何生活,那如果是大战即将来临之时,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又是怎样的一种真实生存状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师:首先让我们朗读第一节,感受大战即将来临时的场面,特别注意老人的表现。

师问:大战之前什么场面?用简单的一个词语概括。

生答:慌张。从男人、女人、孩子涌过桥去的“涌”字体现。

生答:忙乱。从大车、卡车在匆忙行驶,骡车在蹒跚地爬上陡坡看出。

师问:那老人呢?

生答:一动不动。与逃跑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衣服上尽是尘土”透露出老人奔波太久,走不动了。

PPT展示)

师总结: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这种用白描手法来展示战争的场面的手法早在唐朝时早有人运用,展示如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师问:读完第一节,我们不免为老人的命运担忧,现在我们通过学生对话式表演来体验老人当时的心境。注意仔细聆听,慢慢体会。

师:他来了

男生站起来朗读老人的台词:我太累,我走不动了。(有肢体语言)

一女生站起来朗读旁白

另一男生站起来朗读“我”的台词

朗读过程中,学生听得很认真,并能动笔划出句子的重点。

(读完之后,全体同学以掌声表示感谢。)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朗读,我们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复杂的情节和动作。接下来,我们共同来读出小说蕴涵的意义。

师问:作者叙述越简洁要求我们阅读时越有想象力。请同学仔细寻找,看哪些词语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生答:微笑。放在最后有强调的作用。而且这里透露出老人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因为是谈到他的故乡了。

生答:老人“微笑“与第一段中的场面描写中的“紧张、忙乱”的人们显得格格不入,透露出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沉浸在故乡的温暖回忆之中。

生答:“最后”一词意义丰富。因此老人热爱故乡,他不愿意离开故乡,更不愿意离开他那些心爱的动物,但是战争迫使他失去了一切。“最后”把那种不愿意离开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矛盾和痛苦心情透露无疑。

师:除了这些,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显示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底。

(学生没有反应)

师:“我”与老人的对话说得最多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反应过来,表现得很积极,踊跃)

生(齐答)动物

师问: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

生答:老人没家,动物是他唯一的依靠。

生答:老人关心动物,体现出老人的善良。更反映出这么一个善良的老人却要遭受战争的炮火,体现出老人的无辜,战争的罪恶。

生答:老人的性命都难以自保,却在担心动物的安危,体现了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一样重要。

师总结:老人总在问“怎么办”?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捉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更直接把主题带到我们的面前。你们看老人把动物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PPT展示)人性的光辉  战争的罪恶

生问:“最后几辆车”有没有什么含义?

生答:大概说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性命难以自保。

师答:这简单几个字有着多重含义。第一:暗示老人的命运。因为如果老人没有搭上这最后几辆车,意味着他要永远地留在战场上,意味着老人的生命凶多吉少。第二:暗示情节的发展。“最后几辆车”意味着人群逐渐减少,这暗示战争越来越临近,把战争的那种紧张感透露出来。

师问:找出这个片段中充分透露出老人状况的关键词?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生答:“疲惫不堪”、“ 茫然”、“瞅” “撑”、“ 摇晃”、“ 向后一仰”、“ 终于”、“ 坐了下去”,这些词语都透露出老人的命运堪忧。因为一方面他体力不支,更为重要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生答:“木然”一词语更有表现力。透露出老人对生死不再去想。

师:文章中有没有其他词语蕴涵丰富的意义?

(学生回答不上来)

师:文章最后的两句台词我们在朗读一遍。

师问:有没有发现哪个词语特别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能表现出老人的情感和作家想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依然没能回答出来,课内议论纷纷)

师提示:下面这句话,我请三个学生来朗读一遍。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师问:哪个词语强烈透露出作者的主观情感?

生答:“只是”

师:很好。那“只是”到底蕴涵怎样丰富的含义呢?

生答:老人只想好好照顾动物。但战争剥夺了他的权利。

师追问:这意味着什么?

生答“这无形中在谴责战争。老人既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却偏偏卷入到战争中去。显示战争的残酷性。

师当老人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同学们还读出别的味道没有?

生:可怜

生:这个老人在埋怨战争。

师:说到点子上了。这里包含着老人怨“与”冤“,为什么要毁了老人这种简单的生活要求,这是对战争的控诉。

(板书---  冤)

师总结:“只是”语言简洁,富有张力,意义丰富。作者这种简洁的叙述正好体现他的写作风格,正如作者在《午后之死》中讲到: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后人说的“冰山理论”。

PPT展示)让学生集体朗读“冰山理论”

师:现在我们把小说的主题与“冰山理论”结合起来总结以下。

以图为证。

PPT展示)

说明:八分之一被显露在外面,反映的是老人的孤独、无助。但是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是作者所省略可读者能强烈感受到的内容。大家认为包含哪些内容?

生答:战争的残酷性;社会动荡;死亡……

师问: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他是谁?

生答:他可能是个侦察兵。通过他我们认识了老人。

生答:他关心老人。

师问:他了解老人的全部吗?

生答:不是。至少后来老人有没有离开战争,他就不得而知。至于老人心理怎么想,他也不知道。

师总结: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最常用第一人称。

师问: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然后看片段中的叙述角度是什么?与本文有何区别?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PPT展示)

  生答:这是全知视角,因为我们知道主人公的一切内容。

生答: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见课本第8页有陈述)

  师总结:正是因为海明威采用这种有限视角,使得全文的叙述简洁有力,并且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个读者,这恰恰是作者“冰山理论”在写作中的运用。现在我们通过延伸拓展来体验这种写作特色,并更深入地进入老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更好地理解作品透露出主题意义。

PPT展示)《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留给学生5分钟时间思考和书写)

师: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展示自己的作品?(很踊跃)

生读:我应该留下吗?不!留下意味着死亡。我还是随大家一同逃亡到巴塞罗那吧。也许那儿会是天堂。但是,但是……在那边我没有熟人,没有熟人。我该走吗?走吧,走吧。不,不,我应该留下,留下陪着我的家乡一同遭受残酷的战争,我的亲人----猫、羊、鸽子,不知道怎么样啦?

生读:这些都是什么,我还在等待……等待。和他们去吧!拖着我疲惫的身躯,跟着众人走吧!不!我的猫!我的亲人。但……还是,不,我要留下来,我不要苟活在这世界上。我只是在照顾动物。死!死也要留下!愿我能与上帝指明的意愿同在。死去吧!

生读:我只想和我的动物待在一起,可是我现在却在这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天哪!我七十六岁啦。我走不动啦。可是……前方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谁愿意搭理我这个无家可归又衣服尽是尘土的老人呢?

师点评:同学们写得都非常好。我们已走进老人的内心。老人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却被卷入战火之中。老人是个弱者,是个无辜者。海明威关注的不再是英雄,也不再是争议2,也是战争之下的弱势群体,这让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让我们在祈祷和平中结束我们这堂课。记住:生命何其可贵,战争何其残酷。

第三部分:点评反思

2.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完成从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过渡,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巩固的目的,并且凸显选修课的特征,这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桥边的老人》,结合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这节课大体上抓住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整堂课的安排中采取了活动式学习的方式,注重体验、欣赏、探究、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听、说、读、写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很好地加以展开,让学生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第二,学习过程中的专题意识较强。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话题择定的,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因此在完成第一教学目标之后,过度到专题知识---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第三,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和必修课的连接,问题设计难度适中。选修课是必修课某一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难度和容量势必有所加大,但同时也要考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跨度不能过大。《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既把必须掌握的名词术语,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等交代清楚,又没有过于纠缠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教学重点偏重在理解和运用上。

但是,这节课对某些问题的考虑也不充分,有直接抛出主题的嫌疑。在讲解语言层面的含义的时候,在学生理解还不充分的时候,就直接把答案写出来。另外,当学生的理解没有在我预设的范围之中时,跟学生的沟通比较少,难以让学生真正去掌握《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还有我设计的“简洁的语言蕴涵着怎样的丰富内容”这一问题指向性不明确,部分同学找不到思路。如果把问题设计成.“老人是谁?”在逐步分析老人过程中也就把本文言简意丰的特点能带出来,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编辑:项晓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13年高考(湖北卷)英语答案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麻城三中 校长: 张欢 邮箱 mcszxb@163.com 教师QQ群:209696
麻城三中校友QQ群:305032344
学校地址: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东环路100号 邮编 438313 电话 0713----2625452
麻城三中版权所有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